中級人生寶典(一)白話解說(5)

按:此解說經雪峰先生校核。

夫名利不可不求,求之自有定分,識破者自無縈絆; 恩愛不可不濟,濟之自有緣分,識破者自無牽纏。 世人沒有人不想追求名利,求名利的人自然有他們的因由,識破名利的人心中則不會再有縈絆; 人間的恩恩愛愛無法逃避,耽於恩愛的人自有他的緣分,識破恩愛的人則不會為之所牽纏。

人生在世,不知道者,與草木無殊,與動物無異,謂之凡俗。 凡人之中,有了然覺悟,知有大道,起心修學,欲求度世者,謂之道人。 人生在世,不懂道的人,和草木沒有區別,與動物沒有不同,稱其為凡俗之人。 凡人之中,有了然覺悟的,知道有大道,起心修道,併發願想度化世人的,稱其為道人。

境殺心則凡,心殺境則仙。 心受外物、環境的左右,這樣的人是凡俗之人; 心不受外物、環境的左右,能做到隨時隨刻能即能離一切外物、外境、自在毫無掛礙,這樣的人就是仙人。

紅塵多少事,不到白雲中。 仙心無歲月,佛心無空間。 世俗紅塵中多少事生生滅滅,天上的雲雖都「歷歷在目」,但白雲又會為哪件事作片刻停留? 達到仙人的境界,就不會受到歲月的束縛,成了佛,就沒有空間的限制了。

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人如果能修身養性,回歸本來心,就可知道得道,大智、大德則會自然從中生髮出來。

修道者如推石上山,山愈高而進愈難。 修道的人好比是推著石頭上山,越到最後,前進就越困難。

以法修道,道故不難。 以道求仙,仙亦甚易。 掌握了修道的要領,然後修道,就沒什麼難的了。 悟道之後要想成仙,也只是輕而易舉的事。

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入太虛、進仙家。 一個修行修煉想成仙的人,要先學做人。 首先應正直坦蕩,諸惡不做,眾善奉行; 然後要進行自我修養,追求完美的人性; 然後敬老愛幼,夫倡婦隨,家庭整頓有序; 進而治理好他的國家; 實現天下太平、國家安定繁榮。 這樣從悟道、行道到守道,才能真正做到心道合一,生命從而得到昇華,進入仙界。

合於人道,仙道自然不遠。 符合做人的道,那麼離仙人的道自然不遠。

仙品有四:人仙、地仙、神仙、天仙。 人仙之下稱鬼仙,亦稱歸仙。

仙根據其神通大小,有四個品級,即人仙、地仙、神仙、天仙。 人仙的下面是鬼仙,也稱歸仙。

人仙:生活在千年界的仙人。 有肉身,但意識與常人不同,知曉宇宙結構、知曉36維空間,知曉宇宙、生命、人類的起源,知曉因果轉化機理,知曉生命輪迴的規律,是得道賢人,是具備了完美人性的人,他們沒有私有財產,不參與任何形式的對抗或競爭,凡事隨緣而化、隨遇而安、隨機而做、隨性而動,是依據完美的人性靈性而生活的人。 人類社會中有萬分之一的人具備人仙的素質,若能再進一步,就可以步入人仙的行列。

地仙:生活在萬年界的仙人。 壽命長、飲食少、無疾病、無煩惱、能水面行走、能穿牆而入、能在樹尖上飛行、日行萬里不疲倦。 人間偶爾也有地仙出現,但普通人無法遇到和見到。

神仙:無法化身萬千,但有神通變化,能騰雲駕霧、隱形變型,可自由往來於陰陽兩界,不食人間煙火,能查知過去未來,瞬間能行十萬八千里的一百次方。 神仙不願群居,所以他們沒有大本營,他們“行於是,止於是,造次於是,逍遙於是,”除清涼界和天界外,他們無影無蹤,隨處可去,真可謂“天馬行空,獨往獨來。 ”

天仙: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能感應到宇宙各處的細微變化,能感應到上帝和神的意識,並能依據上帝和神的意識迅速做出快速反應。 天仙能化有形於無形,無形於有形,有千變萬化的神通,能化身萬千,同時存在於不同的生命空間。 天仙的大本營就是極樂界的「仙島群島洲」。。

鬼仙:肉體已經死亡,但意識仍停留在人間的生命。 一般是聰明絕頂、急於求成的人轉化成的。

遇上品人,講道行; 遇中品人,講因果; 遇下品人,講報應。 遇到靈性上等的人,可與其談道; 遇到靈性中等的人,可與其談因果轉化的機理; 遇到靈性下等的人,則與其講因果報應。

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則心修愈靜,性天愈純。 能夠包容常人所不能包容的事,能夠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事,那麼心就會越來越清淨,靈性也會越來越恢復到其本來的純淨。

散之於事則曰法,隱之於天則曰道。 上帝的靈散佈於各種各樣的事物之中稱為法,隱藏在宇宙自然運行的表像之內則稱為道。

無心於事,則無事於心。 故心靜生慧,心動神昏。 凡夫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心有執著,而不能自見本性。 要由凡轉聖,首先要破除妄執,無心於物,無意於事,心不執於事,就會隨性而動,隨緣而化,任何事都不會成為心的羈絆。 心清淨了則智慧生,心念躁動則心神迷亂,智慧則離之而遠去。

修煉性命,法則歸一。 通過修行修鍊、摒棄情慾和偽性,返歸純樸天真。

須順其自然,勿令其自然,勿任其自然。 學道修道講心與道合,即順其自然,沒有心念的刻意追求,所以不是令其自然,也不是既無心亦無道的任其自然。

所謂自然,就是一種和諧的生機。 自然就是道自在運行的一種和諧而充滿生機的狀態。

真空空不空,真色色不色。 空可空,非真空。 色可色,非真色。 真色無形。 真空無名。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 天下無道,聖人生焉。 天下如果有道,順道而行,則是聖人成就事業的天下; 天下如果無道,大道既隱,人們都棄絕了生命的大道,國亂民苦的時候,天會降下聖人,以撥亂反正。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不妄行、不妄言,以無為的原則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 聖人知道天地自然之道是不可違抗的,因而能夠克制自己,內心清靜不妄動,這樣也就可以與本來就是至靜的道相合。

聖人法天歸真,不拘於俗。 聖人效法天地之道,回歸人的本來心性,而不會拘泥於世俗之見。

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聖人雖然不出行卻能夠知曉事理,雖然見不到卻能明瞭“道”的運行,不妄為而可以有所成就。

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聖人始終不貪圖做大事,所以反能做成大事。

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聖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他人所不學的,補救眾人所犯的過錯。 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依道而行,而不會妄加干預。

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聖人要除去那種極端的、奢侈的、過度的措施法度。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聖人守道,並以道作為天下事理的範式。

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聖人有自知之明,不會隨意自我表現、張揚; 有自愛之心,不會自顯尊貴、自我標榜。

聖人不積,既予於人己愈有,既予與人己愈多。 聖人不存佔有之心,而是盡力照顧別人,把自己的一切用來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實。 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富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用而不貪。 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與人爭,所需所用能知足,沒有貪念。

聖人無名,神人無功,至人無己。 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聖人」不會去追求名譽和地位,精神世界已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已經沒有功德和事業,道德修養最高尚的“至人”則能夠完全清除外物與自我的界限,達到忘掉自己的境界。

聖人之道,用力少,見功多。 聖人的行為準則是,用力少可是成效顯著。

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天地無全功。 聖人不是萬能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具備所有的用途,宇宙天地也不可能具有所有的功能。

聖人無兩心,皇天無二道。 聖人沒有兩樣的心,天地之間也不存在兩種不同的道。 道是唯一的。

聖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聖人不會注重存亡或結果,而是注重探求造成結果的根源。

聖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聖人做事依道而行,而不會憑藉聰明、小技倆。

命運皆自造,聖人知其理。 人生命運都是自己的心念、行為造成的,聖人知道其中的道理和奧妙。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明此理者,可做雪兔耳。 內觀其心,心念是虛妄的,本來心是靜寂的,並無妄念產生; 外觀其形,形體是虛妄的,形無常形,形都在變化中,只不過許多變化我們察覺不到。 再遠觀天下萬物,天下萬物也都是虛妄的,沒有哪樣物質不是生生滅滅,沒有哪樣物質不在變化、轉化中; 心,形,物既然都沒有了,唯能現出來的,只有自己真空的自性。 心,形,物沒有的原因,是自己明心見性,超然物外,不為浮欲所繞,明瞭身心幻境,萬物無常,不被聲色所迷。

再看空,這個“空”,乃是空洞一無所有了。 如果若是能空到極點,無所再空了,所餘者是一個“無”字,然而這個“無”字,亦應用功夫,把它沒有了。 到此地步,連這“無”的功夫都不應存在。 因為有所在,即不為真空,既然“無”的名字“無”的功夫都沒有了,這時方算入於清幽常靜。 知道了這個道理,就可以說是悟道了。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