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覆提問(12)

雪峰

嬌娥草提問(1-3)

1.無從無道始得道,心中無道才是開始得道; 釋迦牟尼傳佛法到最後說自己什麼都沒講;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這是什麼道理? 有種轉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的感覺,但我知道這決不是在原地,而是接近了上帝,一會清楚,一會糊塗,哎,還是請雪峰明示吧。

答:初見一隻螞蟻在奔跑,我們的意識中只有一隻螞蟻奔跑的概念,如果仔細觀察跟蹤螞蟻,發現它有窩,是群體中的一員,且在認真執行螞蟻王國給它的使命,它只是螞蟻王國的一個細胞,有了這個認識后,你再看見一隻螞蟻奔跑的時候,不再僅僅是一個螞蟻奔跑的概念,而是螞蟻王國整體的運作概念,從一個螞蟻王國推而廣之,就可以基本知曉整個螞蟻王國的運行狀況, 再從螞蟻王國推廣到其他昆蟲世界,從昆蟲世界推廣到動物世界,再從動物世界推廣到人類社會...... 如此,就得道了,既然已經得道了,就知道自己就在道中運行,這時候再去求道、就是騎著驢找驢,到達這種境界,不論心中有道無道都已得道,若再執著於道,反而離道了。 所以,無從無道始得道,佛陀已經把人引到了道中,人們已經到達了彼岸,過河筏子應該拋棄,所以,當佛陀一步步把我們引進道中后他的筏子完成了使命,他教導我們不要再返回去找筏子,所以他說筏子不存在了,我什麼也沒說,這是對獲得了至高無上、大徹大悟之上乘佛法明白后的人講的,對於尚為過河的人來說,佛陀什麼都說了,就按照佛陀的教導去做即可。 你雖然從螞蟻又回到了螞蟻,但此時的螞蟻已經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螞蟻,我今天給老沙說“一隻螞蟻可以度化人”原理在此。 沒學道之前,看山是山,悟道後看山不是山,得道后看山依然是山,但這個山已經不是原來的山。

2.我見害於心,聰明障於道;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超凡入聖; 忘己之人,是之謂已入道; 佛法里講無相佈施。 似乎在求道的路上最大的障礙,最大的敵人就是“我”,這是什麼道理? 如何放下這個「我」,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做? 雪峰說:「真正的修行修鍊貫穿在日常生活中,假如我說抽煙、喝酒、做愛、打麻將也是一種修鍊,唱歌、跳舞、說話、坐車也是一種修鍊,打坐、冥想、靜思、感悟、念經也是一種修鍊,做飯、睡覺、上廁所、交朋友、上網聊天、看書看電視等也是一種修鍊。 “我就在想,您是如何做到的?

答:我見害於心,沒有得道前自己的知見屬於偏見,一孔之見,不明道德的人生觀、世界觀、生命觀、價值觀傷害著自己,使自己的心在自認為“正確”的道路上盲目行走,比如小溪,他現在堅定地認為自己是在捍衛真理,因為他的“真知灼見”太多了,但實際上他是在逆道而行,這就是說“我見害於心”。 “聰明障於道”是說當人有了知識、學識後覺得自己已經明白了一切,可以給一切下定義了,這樣的心理和思維障礙了聰明人自己的靈覺,導致他們永遠找不到道,比如思童和千年草“井中蛙”現在就處於這種狀態中。 只有拋棄自己的見解和自以為正確的知識,以謙卑謙遜的態度虛心求真,忘掉自己的聰明,就入道了,沒有了自己的心,就可以與道合一,如此,就可以超凡入聖了。 當你看見一隻螞蟻時,你或許認為有螞蟻,但當你把螞蟻放在道中去看時,螞蟻不存在了,你只看見道,所以,當你認為有自己,只想著自己時,你無法看到道,但當你放棄自己時,你就看見了道,所以,求道路上最大的障礙就是“我”。 人的一切活動都是道的體現,喝酒是道,做愛是道,唱歌是道,交朋友也是道,關鍵在於能否從這些活動行為中明白山是山、山不是山,山還是山的道理,若不明白,任何修鍊都是求法術,不是求道,若明白了,上廁所也是修鍊,也是在求道。

2006-2-6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