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社會的結構特徵(八)
乾坤草
生命的感受特徵(5)
感受原理:小時候看到飛機飛的很快,心裡想坐在飛機裡面的人因該很爽,該有一種“把樹臨風樂逍遙”的感覺吧。 第一次坐飛機去桂林的時候心裡很激動,可下了飛機之後才知道,其實坐飛機與坐車也差不多,雖然飛得那麼快,身體並沒有這種快的感覺,只有起飛與下降或遇到氣流飛機有顛簸起伏的時候才有明顯的動感。 這跟坐高速電梯的感覺一樣,身體有輕微的超重和失重的感覺馬上就到達了。 所以,作為感官感受而言,只有出現了運動變化,才能產生感官感受,在飛機或電梯內部只有在加速或減速時才能感受到其在運動,地球的運動速度每秒達到幾百萬公里,我們在地球上並沒有任何感覺,原因就是地球的運動變化不明顯,對身體沒有產生引起感覺的能量作用。 所以,對感官感受而言,只有外部出現運動變化的時候感官才能感受得到,耳朵能聽到聲音、眼睛能看到顏色、鼻子能聞到氣味、嘴巴能嘗到味道、身體有觸覺就是因為外部能量的變化輸入引起的。 我們知道,能量的產生、變化和傳播是由世界的相對性來決定的,沒有世界的相對性存在,就沒有能量的產生、變化和傳播,也就不可能出現感官感受。 所以,宇宙運動的相對性如能級的高低、時空和物質的生滅等等“色”現象的交替變幻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唯物常識,宇宙的運動變化是絕對的,一切都在變,像霧又像風,來去一場空,一切都抓不住,來無影去無蹤,如果我們不能明白宇宙的這種表現方式是為了生命的感官感受而來的話,就會走向虛無主義和胡作非為,既然一切都是無常的,早晚都得死, 是非善惡又有什麼區別呢?
這種情況首先是被世界的這種「運動相」迷惑了,其次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不究竟、不明白生命的目的所導致的。 在對物質的運動方式認識上,唯物主義總結得很好,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世界上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如果說有永恆不變的東西的話,就是變是永恆的。 除此之外,世界上究竟有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存在呢?
作為科學而言,無論牛頓力學還是相對論或是量子場論,都揭示了世界是相對存在的事實,絕對不動的東西是不存在的,宇宙永遠處於相對的運行之中。 在這個永恆運動的世界中,至少從科學的角度來講,我們發現了有永恆不變的東西存在,這些東西就是物理規律,由各種不同適應範圍的物理公式所定義。 科學的發現使我們確信,雖然運動是絕對的,但運動並不是毫無規律的亂動,而是被“不變”的規律所制約,嚴格按照“不變”的規律來運動的。 在自然界中,我們看到花開花落、生老病死、春夏秋冬等等現象的變化,但這些變化是圍繞某一相對“不變”的中軸來展開的,如生命的基因、如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等等,這些變化的現象背後有一套維持其不斷變化的不變的機制存在,該機制就像軸心一樣是不變的,是該變化的中道,與該變化同存亡。 這一點上,科學的發現已經無數次證明瞭事物運動變化的表裡關係。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感官感受依賴於外部世界的不斷變化,而外部世界的不斷變化依賴於不變的規律機制而展開。 這一點就像玩遊戲比如打牌、下棋、踢足球一樣,雖然表面上變來變去,但內部機制即“玩法”是不變的。 對人而言,玩遊戲是人自己要玩的,出於人; “玩法”是人規定如何玩的,也是出於人。 那麼,究竟出於人的那種能力呢? 石頭能玩遊戲和制定玩法嗎? 石頭顯然不能,那麼人為什麼能呢?
人有靈性,有從感官感受獲得判斷和理性分析的能力,所以人能而石頭不能。 身體內有一個“知覺”是一直存在的,至少從人的一生而言,這個“知覺”是一直存在不變的,這樣,我們從世界永恆變化的表像中總算找到了一個一生不變的東西——自我的知覺。
那麼,這個自我的知覺會不會是永恆不變的呢? 唯物論認為是人死燈滅,意思就是人身一死這個知覺的能力就滅了。 我們做夢的時候實際上已經不在身體內,但夢中這個知覺的能力依然存在,有出體經歷的人出體的時候也不在身體內,但這個知覺的能力依然存在。 我們整天在忙這忙那,說東說西,卻對這個知覺的能力一無所知,唯物論說人死燈滅或你自己沒有悟道也自認為是人死燈滅就糊里糊塗的相信了? 也有不相信的試圖通過發現和鑽研什麼理論或練什麼功法來證明人死燈不滅。 當然,結果肯定是鏡花水月,竹籃打水一場空,要是有什麼理論或練什麼功法可以不死的話,滿世界都是神仙了而不是像現在一樣,滿世界都是騙子! 佛陀教導我們,不可有相見如來,因為你所知道的一切有相的東西都是經由這個知覺的能力而來的,這個知覺的能力是萬相之門,認識了這個知覺的能力,才能認識你自己,才能悟道,要不然,天天用這個知覺的能力對境而用知,天天在鑽研什麼理論或練什麼功法,永遠在門外啊!
通過禪悟(即用這個“知”知道了“知”是什麼)入了“知”門,就見到佛性了,人這個知覺的能力就來自佛性,佛性就是上帝的靈,與“我”並不是對立了,而是“我”的根,只有這個佛性才是永恆不變的。 有人會問,既然佛性是永恆不變的,為什麼宇宙是永恆變化的呢,宇宙是什麼? 宇宙有什麼作用? 前面提到,沒有宇宙的運動,感官感受是沒有任何感覺的,感官沒有信息輸入,意識也就沒有感覺,佛性也就沒有任何感覺。 佛性要有感覺,就必須要像人玩遊戲一樣,去創造各種“玩意”和“玩法”,通過存在的相對性運動來表達,佛性才有感覺,這就是宇宙為什麼是相對性存在的原因,一切為了感官感受。 宇宙的真相是一切存在都是上帝創造的,佛性是上帝的靈,人有佛性,人也能發明創造,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物質是佛性的產物,是佛性的自我表達,是通過相對不變的規律機制來規範運行的,規律機制正是佛性的創造表現,從佛性的不變到規律機制的不變到物質表像的變,是從里向外逐步起作用的,外受制於內,就是規律和表像的統一。
既然佛性是永恆不變的,那麼,佛性在那裡呢? 怎麼才能見到佛性呢? 有佛學大士把佛性比喻成“水中鹽味,色裡膠青”,意思是佛性從表像中看不出來,水中看不到鹽味,在塗料中只能看到色而看不到膠基,就像看電視只能看到畫面而看不到電力一樣,佛性就像是“鹽味”“膠青”“電力”,雖然看不見卻是存在的。 該比喻展開了就是說,大千世界、宇宙萬物就像水、色、畫面,表面上看不到佛性,但佛性卻在宇宙萬物中體現出來,無處不在。 那麼,佛性在那裡呢? 比如,你回家了,進了你的房子坐在沙發上,那麼,該沙發的擺設是沙發自己擺嗎? 屋裡的其他擺設是自己擺的嗎? 顯然不是,屋裡的擺設是你或你家人擺的。 當你見到家裡的擺設時,你或你家人的擺設“用知”就在傢俱的擺設上,你或你家人的“用知”就是佛性的表現,見到傢俱的擺設就見到佛性。 同樣,家裡的傢俱、馬桶、廚房用具等等是自己產生的嗎? 也不是,是人發明製造出來的,也是人的“用知”,是佛性的表現,見到一切人發明創造的東西就見到佛性。 你到了城市,城市裡的高樓大廈、馬路及兩邊的樹木是自己「長」出來的嗎? 也不是,是人建造的,一切的人工產品都是人的“用知”,是佛性的表現。 那麼,自然界呢? 比如泥土、石頭、花卉、樹木、動物包括人的身體等等呢? 我們人類自己設計產品的時候,很自然就用到了邏輯的合理性原則和美學原則,比如,某一產品的功能或外表或按鍵功能在設計研發時就考慮了合理性,假如設計不合理,使用者用過之後就指出來了,第二代的產品就升級了,這就是佛性的表現。 以這個觀點去考察自然萬物,基本上都符合這一原則。 比如,人的屁股為什麼長在後面? 眼睛為什麼長在嘴、鼻子上面? 五臟六腑的位置能不能顛倒等等都是合理性的要求。 每種植物和動物,按照其生物特徵其性能設置也滿足合理性的要求。 生命的形體從外表來觀察,都具有某一美術的美感,就是細胞內部或原子、分子,放大來看也是美感十足,這些都是創造的表現特徵,是佛性的表現。 從目前人類掌握的生命原理來看,只要人類掌握了基因技術,生物就能像編軟體一樣可以被創造出來,自然進化論已經無法否認創製的事實,創造的“用知”就是佛性的表現。 以物質自然來說,目前科學在實驗室中已經可以創造各種原子、分子了,連物質世界沒有的反物質都可以創造出來,為什麼宇宙就不能是創造出來的呢? 宇宙在大尺度上各星系的組成是一種鏈狀和氣泡狀的排列,不是雜亂無序的,創製的痕跡也很明顯,宇宙的自然發生進化論已經一步步的被人類糾錯,逐步證明宇宙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 雖然在更大的宇宙成因上人類仍然沒有研究明白,但在生命上、在物質粒子上都已經被證明可以被創造了。 人類的迷惑之處是不能明白人的這種研究創造的能力正是佛性的表現,整個宇宙的創造也是佛性的表現,是同一個東西,生命不過是佛性的衣服或載體。 人在地球生活就必須要穿上「肉體」這身衣服,否則無法在地球正常生活,就像人到月球,一定要穿上宇航服才能在月球行走一樣,是由生存環境的物理邏輯所決定的,不同世界的物理構造不一樣,身體當然也不一樣,身體功能也不一樣,但佛性是一樣的,生命在於本質而不是形式。 人體的能力無法進行宇宙的創造,但上帝意識的能力能創造整個宇宙、神佛魔的能力、天使的能力能創造部分宇宙內的世界。 雖然生命的能力不一樣,但佛性是一樣的,都是上帝的靈,都是上帝的能力,一切的創造都是佛性的表現,都是道的運行表現。 所以,這個大千世界、宇宙萬物都是創造出來的,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正是水中鹽味,色里膠青,任何地方都能見到佛性,見到上帝的靈。 我們看到一件藝術品、一幅畫,表面上看不到佛性,但從藝術品和畫可以看到作者的思想和創意,正是佛性的表現。 你能欣賞作者的思想和創意也是佛性的表現,只有佛性才能知道佛性,心心相印,以心印心。 千江有水千江月,有畫畫的有看畫的,世界才能熱鬧非凡。 江月雖多,但佛性是同一個,一月圓明照大千。 佛性就在我們身邊,上帝就在我們身邊,與萬物永遠同在。 《羅馬書》說「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孔子也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這些同佛說的都是同一個意思,都表明瞭佛性的不變到創造宇宙千變萬化的不二法門,是中道感受和感官感受的統一,是無知無識和有知有識的統一。
在「行道之識」中談到,佛性是上帝的靈,是宇宙的統一場,也就是說,宇宙是從這個佛性的統一場中創生出來的,佛性場是宇宙的最底層存在,宇宙是由佛性場所激發的能量生成的。 這裡容易引起誤會,以為上帝是無所不能的,宇宙很隨便的就能創造出來。 這裡要強調的是佛性不是無所不能的,雖然有“起念”能激發能量的本體功能,但大家應該理解佛性“靈”的本質,靈是空,本身是無知無識(但有“能知”的能力)的,不可能有什麼“主觀”知識創造宇宙,就像讓一群白癡去蓋高樓一樣,永遠也不可能蓋起高樓。 只有當激發的能量形成有序運動(即迴圈運動)併產生意識的時候,佛性有了記憶才開始了創造宇宙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一個漸進的進化過程並延續到現在。 所以,從宇宙的產生來看,宇宙的原料是來自於佛性的能量,即佛性的念力或振動力,念力或振動力是一種交感的陰陽力,有上必有下,有正必有負,就像平靜的水面起波浪一樣,產生了陰陽,形成了運動的相對性。 所以,從宇宙的創生而言,宇宙的一切都建立在運動的相對性上,形成太極結構,形成有意識記憶的創造,有左就有右,有東就有西,有正粒子就有反粒子,物物有太極,事事有太極,形成了道的運行特徵,按照意識、能量、結構的邏輯構造,去建構宇宙的運行變化。
感官感受就建立在宇宙的運行變化上,沒有運行變化就沒有感官感受,感受者是佛性,創造者也是佛性,目的和手段是絕對的統一。 雖然運動是絕對的,但沒有變化的運動就沒有感官感受,沒有對比就沒有感官感受,感官感受是建立在相對運動之上,沒有變化的運動就沒有感官感受,沒有感受就沒有時間概念。 也就是說,時間是運動變化率(物質世界以光速為基準)的反映。 我們知道,運動變化是由能量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即力是能量相互作用的結果,不會憑空產生。 而能量的傳遞是量子化的,在量子場中以光速傳播。 在物質世界中,光速是一切物質運動的最高絕對速度,因為一切物質(包括光)都是從場中激發出來的,場的傳播場速度就是光速,是一切物質運動的最高絕對速度,能量的傳播速度以場速為基準來決定運動的變化率,表現為時空的相對性存在。 在一個封閉系統中,即以本地座標系為參照系,生命的時間感受是以所在時空的物質運動變化率來決定的,一部電影的放映時間長短,是由電影膠片在放映時的變化率所決定的,膠片短或變化率快,電影的放映時間就短,反之就長。 人的時間感受是由地球自轉的運動變化來確定每天的時間,人類壽命是其細胞分裂次數與分裂週期的乘積,是由基因的內部資訊決定的,在正常的週期下,細胞分裂的變化率決定人壽命的長短。 任何使用工具也是這樣,耐磨耐用耐外力衝擊的用品其組成分子的分解率就慢,使用時間就長。 一個蘋果,假如在常溫下10天就腐爛了,這是細菌和細胞的分解率決定的。 把蘋果放進冰箱,減少了細胞的能量傳遞,細胞的分解率變慢,蘋果的壽命就延長了。 對於不同的時空座標系,時間的感受也不同,但本質上都是由時空的變化率來決定的。 比如,你現在乘坐一艘宇宙飛船已接近光速在太空飛了一圈回來,你感覺在飛船上只有一天的時間,但地球已經過了十幾年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這是物質運動的變化率決定的,由於引起物質變化的能量傳遞是量子化的並以光速傳播,由於飛船已經接近光速,光速是絕對速度,這飛船內部引起物質變化的能量傳遞就變得很慢很慢(具體速度由狹義相對論公式給出),物質的變化率變得很慢,時間也就變得很慢。 人在飛船上,細胞的分裂幾乎停止,神經傳輸的信號變得很慢,時鐘走動也變得很慢,飛船上一天的感受就相當於地球上十幾年的感受。 也許你按照地球的感受習慣不能理解飛船上一天的感受(有人認為人在飛船中肉體仍然能像地球一樣的運動感覺,這是不可能的),但本文強調的一個重點是,生命的感受是由世界的相對性來決定的,也就是由物質的運動變化邏輯所決定的,是客觀的行為而不是主觀的行為。 人在飛船上由於物質的變化率很慢,時間幾乎停止,人的感受只有很微弱的感受,就像人睡覺或全身被打了麻醉劑只有微弱的感覺一樣,過了十幾年“醒”過來了,感覺就像昨天。 感受原理到這裡大家一定要瞭解,佛性是無知無識無感受的,其感受是依賴外部的感受輸入,就像鏡子一樣照到什麼就是什麼,生命的感受機制能產生什麼感受就是什麼感受,完全依賴於整個宇宙的相對性設計。
那麼,什麼叫做宇宙的相對性設計呢? 從科學的發展史來看,牛頓力學是建立在理想的真空態下(真空態就是指能量為零的狀態,絕對真空,一無所有) 描述物體在力作用下的絕對運動(同時產生反作用力的相對性運動)。 到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把物體即品質也去掉了,徹徹底底的把宇宙建立在完完全全的絕對真空下,能量和品質都是真空的產物,用宇宙幾何語言描述了宇宙的完全相對性。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揭示了,宇宙的一切之和為零,有正必有負。 廣義相對論方程可以說是萬能方程,有能量就有負能量,宇宙總能量之和為零; 有品質就有重力,其和為零; 有黑洞就有白洞,相對性存在; 用數學語言描述的某一對象代入方程中,就可預知「反物件」的數學性質,狄拉克用量子的數學語言代入方程就預言了正電子的存在,反物質得以揭示出來; 物質運動的因果律、過程和結果同樣在方程的解中。 總之,廣義相對論描述了宇宙的這種相對存在的性質,但宇宙是如何產生的呢? 相對性是如何產生的呢? 其意義是什麼呢? 廣義相對論並不能回答,宇宙的這種相對性存在的目的無人知曉,愛因斯坦只能說“上帝並沒有惡意”。 廣義相對論只是「形容詞」,就像說某個人很漂亮一樣,並沒有涉及到這個人產生的過程,但科學家並不傻,用“還原法”對物質層層分解並逐步建立了量子場論後,科學家得出結論,宇宙是建立在能量真空之上,即絕對真空中有能量,只不過能量之和為零,所以稱為能量真空。 從絕對真空到能量真空,宇宙的存在可以得到一種自洽的解析,但能量真空中的能量是如何激發即宇宙的第一推動力依然沒有答案。 既然宇宙是在“零”處產生,“零”處是不可說的,任何理論都無法說清楚宇宙沒有產生前的狀態,“能說的理論”已經落入宇宙範疇,就必然具有相對性,用另一相對的“自己”來解析自己,就像公式的兩邊,一邊用另一邊來相互解析,解析來解析去都是宇宙內的事物,解析來解析去都是宇宙內物質的運行機制,宇宙的起源就是無法用理論來解析。 把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引申到宇宙上,宇宙的存在在邏輯上也是不能被證明的。 這有點像佛學的“一說即錯”,佛性是“零”,說出來就不是“零”,因為說出來的是一種相對性的邏輯了。
那麼,宇宙的存在在科學上為什麼不能被證明呢? 因為宇宙是從“空”中生出來的,這個“空”是無自性的,沒有知覺,無論是絕對真空還是能量真空,都是頑空。 從頑空生出來的宇宙必然也是無自性的,自己不能知覺自己。 人總想去瞭解自己,瞭解宇宙,這個“能瞭解”的能力就是自性,既然宇宙是空的,而這個知覺的能力是實實在在的,這就說明瞭這個知覺的能力不是宇宙產生後才形成的,而是一直存在的,不是相對的,而是絕對的,這種絕對性表現為人的知覺是不能用任何的相對邏輯來決定的,而是超越任何相對性的,你說是,我就說不是,你一說,我就棒打,哪個能知道痛的今日感到痛,明日就消失了嗎? 再打再痛,一直存在,並不由相對性所決定。 所以,宇宙是相對性所決定,而人的這個“能知的”並不由相對性所決定,這就說明宇宙產生前已經有能“知覺”的東西存在,這個東西就是佛性,也就是上帝的靈,人自所以不認識上帝,是“知覺”被相對性“染色”了,而其實,“知覺”是一直存在的,我們整天在談空說揭,在找終極答案和上帝,這個“在找”的不就是現成的嗎? 全部都空了,它空不了,一直在那。 所以,在絕對真空和能量真空之外,還有一個自性真空,叫靈性真空。 絕對真空和能量真空是“零”,是頑空。 而靈性真空是「靈」,「零」是「靈」的屬性,是真空不空,是活的,絕對真空和能量真空是靈性真空的顯示屬性,是宇宙能量的來源,是宇宙的創造源動力,靈性真空就是宇宙的統一場,是宇宙能量的第一推動力,是宇宙知覺的第一意識,這是佛性的不假修證,法爾如此。 但佛性能量要形成什麼樣的宇宙,知覺要體驗到什麼感受,並不是由佛性所決定,而是由宇宙的相對性所決定。 因為佛性是無知無識,沒有任何思想,宇宙的內容和感受的內容是由宇宙的相對性機制所決定,這就叫做宇宙的相對性設計。 也就是說,宇宙的開始是一無所有的,沒有相對性,沒有能量、沒有力、沒有時空。 而現在有了宇宙,那麼,宇宙內的一切都是相對性設計出來的,都是有存在條件的,任何東西都是由某一機制所產生和維持的,沒有免費的午餐。 所以,科學可定義為研究和創造相對性的學問,宇宙內的一切都是可知可認識的,一切都是相對,只有上帝佛性是絕對,所有的物理規律在靈性真空是等效的,無論是一日千年還是千年一日,無論時空如何變遷,在靈性真空中是等效的,都是感受,佛說,當下即是,全宇宙的生命都一樣,無限風光屬於你我他。
從「行道之識」中可知道,宇宙的相對性設計是從宇宙產生了意識的記憶並以本源知覺來主導宇宙的進化,使宇宙的相對性存在越來完善,這也表明瞭宇宙的相對性規律是從里向外逐步起作用的,是本源知覺的創造結果。 從相對性的原理可知,宇宙的存在是以系統的完整性而存在的,因為一方必然以另一方而存在,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必然消失,宇宙就必然是一個維持兩邊運動平衡的完整性系統,表面的物理規律是由內部的規律和“整體性設計思想”所支配。 某一層次的物理規律並不能解釋該層面本身的存在,比如,相對論並不能解釋時空為什麼是彎曲的而僅僅是對時空彎曲的規律總結,時空彎曲是由更深層次的物理機制所決定,是由宇宙的某一能態場的旋轉所決定的,形成不同的時空機制,在更本質上我們看到的宇宙是由「超光速內核」所決定(即人類不能看到的另一面」超光速機制“,實際上光速也不能自我定義, 只能由整個宇宙機制所定義)。 總之,相對性是用來建造宇宙的,給生命以感官感受的,是創造的唯一法則,是宇宙的道德善惡的依據。 相對性創造的生命完整性系統就是善,破壞生命系統的相對性(即完整性被破壞了)就是惡。 比如,自然界存在的各種相對性的“東西”是用來構造我們的生命的生存環境的,如正電、負電、各種正負粒子、各種電磁波譜、各種正負離子、酸性物質、鹼性物質、二進位、東西南北、上下左右、春夏秋冬等等這些東西都是用來構造宇宙的元素,是維持宇宙平衡運動、豐富多彩、保證宇宙永恆運行的機制,是至善的行為,是為生命而創造的。 但人類卻迷失佛性,遠離了上帝,不知道宇宙和生命的目的,以為一切都是隨機產生的自然行為,迷信唯物論和進化論,走上了自相殘殺自相迫害的生命苦難之路並大力破壞自然環境。 大家知道,汽車一個主要的零件壞了汽車就開不了,電器某個電路壞了就用不了,人某個器官給偷走了也活不了,一切系統都是由完整性所決定的,是創造出來的並不是隨機產生的。 把樹砍光了,把湖泊都填光了,生態破壞了,人類也必然活不了,一切都是相對的存在。 科學發展走到今天,善惡已經不是一種道德的說教,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科學原理了,但人類依然迷糊,特別是中國人更是善惡不分,迷失於宇宙的相對性中,以為有善就要有惡,卻不知相對性是用來建構宇宙的,是至善的。 而惡卻是破壞這種相對性,破壞宇宙的,本末不分,是人類迷途罪惡的體現,《聖經》說,人類有原罪,此話不假;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此話也對。 善罪取決於人類是否能行上帝之道,明白並行上帝之道,就是至善,世界按照設計的完整性運行,道法自然,不相為害,實際上就沒有善罪可言了,因為善罪並不是用來創造宇宙的元素,社會文明了,善罪也就不存在了。 不明白上帝之道,就是不知常,可以說人的行為都處在罪蘊之下,人類就有原罪,人類的行為都是妄行,雖然妄行也有善業和惡業,但人類整體的社會運動必然向惡的方向發展,直到自我或他力毀滅。 《羅馬書》說「人離棄神的道,因此內心驕傲, 一片昏暗」。,就是不行上帝之道的生命表現方式。
所以,作為一個文明的社會,是以體現社會運行的相對性和完整性為依歸的。 社會的文明首先是人類文化要明白上帝、明白宇宙、明白生命的目的,其次是由社會的運行機制的設計來體現,共同創造一個人類生活的公共平臺,實現人類最高效的管理、分工和勞動效率,從而享受生命的自在。 比如,計算機系統的運行,從CPU、硬體系統、軟體系統、集成系統,每個層次都是在一個完整的體系結構下運行,體系結構設計得好,性能就好,出錯「撞車」癱瘓的概率就很低; 反之,系統就運行不暢,病態叢生。 社會也是這樣,必然要有一個體現人與人、人與環境協調運行的社會體制,在上帝之道的指引下,同心協力的去一步步設計運行完善(此時人類已經有了上帝之道的統一信仰,制度建設必然成功)。 但如果人類依然迷失於宇宙的相對性,依然不行上帝之道,依然執迷於舊文化的戰爭惡習,繼續破壞生存環境的完整性,後果不言也就知道了。
寫此文的緣起是家裡前幾天搞衛生的時候不小心把一個塑膠杯衝進了馬桶,把下水道給塞了,我用高壓水沖、用吸塵器吸、用開水燙折騰了兩天用盡各種辦法都解決不了問題,最後只好把馬桶拆了重裝才解決了問題。 此事給我觸動很大,一切我們認為很自然的東西都不是自然的,都是有條件中道存在的,在一般情況下,我們使用馬桶是理所當然的,急了就使用,就像使用我們的雙手一樣,對馬桶的感受成了中道感受。 看電視也一樣,用遙控器要開就開,要關就關,也成了中道感受,認為就應該是這樣,習慣成自然了。 只有當它們出現故障的時候,你此時才驚覺,你心理很“痛”,因為生活太不方便了。 人的生活,首先是吃喝拉撒,是一個能量變化的完整性過程,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不滿足中道存在了,痛苦就產生了。 世界任何事物都是如此,我們有水喝、有空氣呼吸、有動物植物為伴、有太陽月亮星星的光明、有腦可以思考、有嘴巴可以說話,所有這些的存在都是有條件的,都是在相互的依賴構成迴圈鏈自洽的完整性存在。 但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不珍惜了,以為一切都是自然產生的進化的,人類胡作非為,還認為胡作非為的結果在空氣污染和水污染的環境中說不定能進化成“超人”,這種不負責任的“無神”論思想太泛濫了,以至於礦難不斷、工業事故不斷、生態災難不斷,殺雞取卵必然無雞,政治的無章法,經濟上的巧取豪奪必然是黑吃黑人人自危。 任何東西都有其存在的中道,根源於宇宙的相對性存在,是上帝之道的世間法,是科學的體現。 馬桶事件太讓我刻骨銘心了,所以在寫“強感受”之前我先把生命的感受原理、宇宙的相對性存在原理“大論特論”地再講清楚,還有許多許多話,留在下一篇“強感受”再講。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