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社會的結構特徵(四)
乾坤草
生命的感受特徵(1)
說起生命的感受,相信每個人的感受都是一道道奇特的風景,如同五味瓶,變幻出各種各樣的味道,酸甜苦辣,各自品嘗。 境遇不同,角色不同,感受不一樣,對生命看法的境界也不一樣。 從人類歷史的狀況來看,人間給生命的感受是苦難遠遠多於快樂,佛學的第一聖諦就是苦諦,人生就是一場苦難的旅程,縱然在旅程中嘗到了快樂的蜜糖,那也是掉進懸崖后抓住樹藤得以安身的一點安慰,最終還是會因為白黑兩隻老鼠相繼在白天和黑夜不停咬樹藤(即白無常和黑無常)而註定了會掉落懸崖的命運。 恐懼和無助佔據了生命感受的大部分空間,從古到今,無數的人面對蒼天,都在追問人類苦難的答案。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在印度南海濱楞伽山頂,大慧大士代表眾人向佛陀提問了108個問題,這108個問題包括了如何修佛、宇宙的究竟以及人類苦難的原因,但佛陀並沒有直接回答,只說大乘法,教人成佛離開這是非之地,對產生人類苦難的深層原因並沒有明說。 在中國的戰國時代,屈原也寫了《天問》,可天並沒有回答他,最後在這滔滔的濁世中投江自盡,帶著無盡的困惑離開了人世,流下了“上下求索”的名句讓後人繼續去尋找答案。 關於人類苦難的原因涉及到一個宏大的宇宙背景和道的運行機制,禪院文集已多次提到,有心人不難找到答案。 本文從生命感受的特徵分析入手,從文明的角度來說明人類苦難的基本原因並指出生命感受的真相。
生命感受從這幾個方面進行闡述:無知無識、有知有識、覺悟之識,行道之識、真相之識、中道感受、感官感受、強感受、弱感受。
無知無識:無知無識是生命感受的始態,你沒有看過、聽過或吃過蘋果,你對蘋果的生命感受就是無知無識。 人對一切事物的認識都是這樣,一開始就是無知無識。 人一出世對世界的認識就是無知無識,也有例外,就是一些小孩一出世就有知識(民間說法是漏喝“孟婆湯”)。 但尋根究底,這些知識都來源於對宇宙事物存在的認識,沒有宇宙的存在,生命也就不存在。 無知無識是宇宙的始態,也是生命感受的始態。 萬物初始不知悲,當然也不知樂,無知無識,無感無受。 佛學叫無始無明,是湛湛黑暗深坑,實可怖畏,假如沒有悟道,對“道”就依然是無知無識,不明所以然。 六祖說是無記憶空,這個境界是無知無覺,是百尺竿頭,是無明窠臼,是黑漆桶底,我們的佛性被他遮藏在裡面,必定要把他打破,佛性才能發現出來。 也就是說,佛性是在無知無識裡面,所以把無知無識列為第一特徵。
有知有識:人從無知無識的始態通過生活感受和接受教育就變成有知有識了。 學習了數學、物理、化學等等課程,對科學就有了認識,學多少、掌握了多少,就是人對某一領域的認識範圍。 從人類的整體而言,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所形成的科學體系、文化體系等等知識的總和就是人類的有知有識的範圍。 從整個宇宙的角度出發,理論上宇宙內一切法的總和就是有知有識的認識範圍,但具體到某一法因為宇宙的法象是處於永恆的變易中,不可能窮盡一切具體的法,但可以從規律上來窮盡它。 比如電磁學上的麥克斯韋方程組式,就窮盡了電磁運動的一切應用,其他物理公式也是如此。 總天下萬物之理就是太極,太極就是宇宙公式,再展開來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是宇宙公式,再到六十四卦生成三十六維空間也是宇宙公式,但到具體的應用,已經體現在宇宙的構造和運動機制上,只有切身感受才能真正體會。 比如,只有懂得車的具體構造和運行原理,你才能修車,對車才算真正的有知有識。 雖然車的構造符合力學規則,但懂得力學規則並不一定懂修車,懂修車還必須要懂得車具體的結構原理。 所以,從整個宇宙的有知有識而言,由宇宙規律性、層次性、結構性所規範的宇宙構造的展示就是有知有識全部內容。
覺悟之識:假如你要去做某一專業的工作,你就必須要有該專業的知識和經驗,也就是說,要有知有識,才能明白和做好該專業的工作。 在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中,不知不覺中都形成了這樣的思維習慣,對於一切我們不明白的東西,只要我們去求知,就可以從無知無識變成有知有識,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 當我們說到“覺悟”、“悟道”的時候,我們習慣性的思維也是想通過求知的過程,然後認定達到某一境界就是覺悟了,即從對道的無知無識變成有知有識,就是覺悟,這可以說是大多數人悟道的通病了。 實際上,有知有識不過是對宇宙中各種存在實相的認識,你認識多點,你的知識就多點; 認識少點,你的知識就少點,對事物存在實相認識的多少與“覺悟”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比如,你從不會炒菜到變成廚房高手,並不會因為你會炒菜多了炒菜的知識而“覺悟”,“覺悟”與知識技能的多少沒有必然的聯繫。 人從出生頭腦空空無知無識到有知有識到老年會再變成無知無識(大腦機能老化,非絕對無知無識)到最後死亡,這一生中,你能覺悟就覺悟,不能覺悟就是不能覺悟,你自己心裡明白,與有知有識沒有必然的聯繫。 所以,我們去“悟道”不能走進“求知識”的誤區,但許多人都是習慣性地用大腦的思維去“求知識”,自己或別人給你畫了一個個覺悟境界的大餅,然後就用大腦的思維和邏輯去吃這個大餅。 打個比方,比如你看到一個湖面的水是平的,事實上的測量也是如此,然後就建立了一個勞不可破的邏輯,水準面是平的,然後在這基礎上進行邏輯推導,就會得出地球是水平的結論。 同理,人類現在用從地球的三維座標體系的邏輯,建立了伽利略座標體系,通過相對論等公式的推導,就得出了宇宙是從一個奇點爆炸生成的結論。 這些結論都是錯誤的,都是從局部的正確通過邏輯去解答推導整體存在狀況,都是從一個存在的層次邏輯去推導不同層次的存在實相,是註定要失敗的。 比如,宏觀領域的物理規律其邏輯是牢不可破的,但到量子領域就不成立了,因為世界是創造的,不同領域、不同世界的規律和邏輯是不一樣的。 所以,任何利用頭腦中的邏輯去求“覺悟”都不可能徹底覺悟,只是讓你變成有知有識,然後拼命的用有知有識的邏輯去求“覺悟”,這種情況就叫“知覺污染”,滿腦子的有知有識阻礙了“覺悟”。 那麼,該如何做才能「覺悟」呢? 這裡有個直入的法門,就是無知無識,當然無知無識不是“覺悟”,“覺悟”指的是覺悟從無知無識變成有知有識的過程,也就是說,你為什麼能從無知無識變成有知有識? 這個無知無識裡面有什麼名堂? 是什麼能使無知無識變成有知有識? 比如,我說“吃飯啦”,大家馬上就會從大腦里調資料,有關“吃飯”的相關知識很自然的就出現了,而沒有去追究產生“吃飯”念頭的意識過程。 我一說“吃飯啦”,你自然的就對“吃飯” 有知有識了,這就叫“知覺污染”,大部分人都以自己頭腦中的邏輯去認知,好色者認為每個人都好色,懷疑論者對誰都不相信,功利主義者認為一切都是利益,這些都叫“知覺污染”,人潛意識中各種各樣的“心結”都是“知覺污染”。 以我叫“吃飯啦”為例,一聽到“吃飯啦”等外部刺激,有知有識的念頭就出來了。 在沒有外部刺激前,你對該刺激是無知無識的,刺激后就有知有識了,很自然的就發生了。 問題是,你為什麼會從無知無識變成有知有識呢? 念頭是從哪裡來的呢? 這就叫參禪! 參禪就是在參自己的念頭是從哪裡來的! 未覺悟之前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的念頭是從哪裡來的! 為什麼會從無知無識變成有知有識? 為什麼自己有「能知」的能力? 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念頭是從哪裡來的,“能知”的能力是從哪裡來的,佛學把這叫就“一念無明”,“一念無明”之內,是無知無識; “一念無明”之外,是有知有識。 只要你沒有覺悟,有知有識對你來說是沒有止境的,因為無知無識是一直存在的,佛學叫“無始無明”,心裡的黑暗永遠存在。 覺悟就是自己徹徹底底明白了,沒有疑惑了,心裡面沒有黑暗了,破了這無知無識,破了這“無始無明”,才能真正覺悟。 所以,說到覺悟,已經不在有知有識的範圍內,不在言說的範圍內,不在腦筋思維意識的範圍內,只能自己去參禪,去破這無知無識,本人參破這無知無識(無極、空),整整花了15年的時間,立志於參禪的同修,希望本文能給你有點説明。 等世外桃源建立起來后,在世外桃源參禪,相信覺悟的進程會快很多。
覺悟過程不可說,因為每人入處不一樣,任何一知一識都可能讓你覺悟,沒有標準可言,所謂無門是門是也。 這裡只能來說覺悟后的光景即覺悟之識,覺悟後方才明白,這無知無識就是佛性,不落言詮,不落因果,不假修持,世界有時壞,這個不壞,時空盡,原形顯,世界是相對,這個是絕對,也叫真空。 真空不空,真性存存,不是無知無識,也不是有知有識,勉強叫靈性或覺性或第一意識,是活的,人的念頭就從這裡來的,念頭的產生你是止不住的,有人修鍊終日在止念,止念也是念,你能止念嗎? 它是活的,你永遠也止不了念,起念是佛性的本體功能,不信你去試試看,看能否止念? 這也是不錯的一個法門。 佛家教人止念的用意是不要用有知有識的邏輯去求覺悟,而是叫你去參每個念頭的來源,功深日到,自然就開悟了,明心見性了,真空是你,你是真空,如明鏡般,照破山河萬朵,明明白白,是不可思議境。 到了這不可思議境,才能明白道的奧妙所在。 佛性是無知無識的,是無明的,但不是死的,是知而無知,不是無知而說知。 導遊舉過例子,晚上回家進黑屋子,屋子是無明的,等同於宇宙沒有創造之前。 此時,人的佛性是無明的,無知無識,但請注意,佛性並不是死的哦,是知而無知! 燈打開之後,景象出現了,等同於宇宙創造出來了,此時,是知而有知了,有東西給“知”來知,有了一個有知有識的世界,佛性就“明”了,就好像嘴巴本身沒有任何味道,無知無識,但因為有各種味道的食物存在,有“味”可吃可分辨,嘴巴就能明味道了,有知有識了。 所以,從無知無識變成有知有識,就必須要創造宇宙,創造“食物”,宇宙萬象萬法就是“食物”,沒有“食物”,佛性就永遠是無知無識。 那麼,創造宇宙之後,才能產生一個有知有識的世界,佛性才能顯明出來。 顯明出來的東西就是有知有識,而有知有識的內容就是創造的邏輯內容。 比如,創造了汽車,汽車的邏輯結構和原理就是汽車的知識內容,學習了這些知識內容,對車就有知有識了,可以修車了。 宇宙也一樣,宇宙的邏輯結構和規律就是有知有識的內容,見到什麼就是什麼,學了多少知識就知道多少知識,明白了這個從無知無識到有知有識的道理就叫“明心見性”,也就明白了什麼叫“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意指無知無識和有知有識不可分,色空同一,無空色不顯,無色空不明。 當然,不管色是否存在,空是絕對的,如黑屋子的燈開和燈滅,佛性並不會因為黑屋子的燈開和燈滅而消失,如如不動是也,知而無知是也。
那麼,這佛性到底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是宇宙的原始特性,是宇宙一切事物的公共底蘊,一切的原始起源地,叫如來,叫真如。 非思維可以描述它,因為腦筋思維意識乃至整個宇宙都是這佛性生成的,思維想來想去,思有思無,邏輯來邏輯去,依然是思維的層面,不是佛性。 也不是不思維,不思維也是思維,執著或不執著也是思維,放下放下再放下也是思維,不是真正的放下,都不是佛性。 佛性就在真正的放下處,無知無識處,將所有有知有識拋棄掉,將整個宇宙全部消失掉,佛性就出來了,本來面目就出來了,這個非思維可以達到,只有自己去實證和體證。 目前人類的科學走的也是實證的道路,但科學用的是邏輯實證,是有知有識的實證,只能在邏輯上打轉。 比如,生物學家在生命的邏輯中去尋求生命的起源,科學家在物理公式和物質邏輯關係中去尋求宇宙的起源,宗教徒在“神我”等等神通幻影中去尋求宇宙的起源,都是在有知有識的實證,有知有識可以無限的迫近佛性,但永遠無法覺悟佛性,因為有知有識代表“我”與世界是分離的,永遠是相對的二元的。 但有知有識也是通向覺悟的一條大道,一旦通過對宇宙的研究深刻感悟出宇宙是創造的結論,回到原始,回到一切的起源地,就覺悟如來佛性,覺悟了上帝。 覺悟了上帝,也就明白了創造宇宙是必然的行為,也就明白了無知無識和有知有識的不二關係,也就明白了如何去行道和生活了。 那麼,宇宙是如何產生的呢? 有知有識是如何產生的呢? 該如何去行道呢? 請看行道之識。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