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從心所欲不逾矩

雪峰

  “十五致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人生階段境界論。

  今天在中央電視台頻道看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於丹在《百家講壇》講《論語》談“人生之道”,過癮,於教授講得好! 只是對「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能是因為時間問題沒有深刻講解,好像到手的仙桃沒入口,遺憾!

  我只好不揣冒昧替於丹教授補講。

  “從心所欲”實際上就是隨心所欲,從心所欲的至高境界是“隨性而動”,隨心所欲不是為所欲為,而是有個前提條件:“不逾矩。 “”逾“指跨越、超越、走過去,”矩“指度,即範圍、尺度、法度,”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就是:隨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 “法度”是什麼呢? “法度”就是天道,自然法則,就是國家的憲法法律,就是公司單位的規章制度,就是仁義禮智信,就是做人的起碼道德,就是鄉俗,就是社會和他人的利益。 如此一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含義就是:在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不踐踏民風習俗,不破壞公司單位的規章制度,不違背國家的憲法和法律,(黨員還有黨紀,教徒還有教規戒律,子女媳婦還有家法等等。 )不悖逆天道自然的前提下,在道、德、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忍、讓、廉等君子應遵循的日常言行範圍內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想什麼就想什麼。

  人到七十就應該達到如上“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孔子終身所達到的境界如此而已,他所宣導的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因為“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 孔子的教導有麻醉人性的一面,如果一個社會的全體成員都按照孔子設想的理想標準做人,這將確實不失為一個“君禮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恭、夫和妻柔、人皆互愛”,自然、和諧、祥和、寧靜、無爭的社會,問題是,人都變成羊了,若一旦有人變成了狼,所有的羊就遭殃了,且對狼毫無辦法,越是好人越吃虧,越是壞人越佔便宜, 孔子到了晚年已經意識到他的教導的危害性,所以他感歎“朝聞道,夕死而已”。 孔子也想求道,雖然“子不欲怪力亂神”,但對道還是心神嚮往之,見了老子就說老子是“神龍見首不見尾”,自感低了一大節,只能仰望。 所以,與其學孔子,不如學老子。

  按照以上對「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解說,大家感覺如何? 我的感覺只有一個字:累! 要瞭解天道,要瞭解自然法則,要了解憲法法律,要瞭解黨紀教規,要瞭解規章制度,要瞭解民風習俗,要瞭解道德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忍讓廉恥,要瞭解人權,等等,等等,若不瞭解,肯定“逾矩”,不累死才怪。

  如何是好?

  答案是:敬畏上帝、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走上帝的道,隨遇而安、隨緣而化、隨性而動、隨機而作。 如此,怎麼做都是對的,怎麼說都是正確的,怎麼想都是合適的,這叫“正,邪亦正; 邪,正亦邪“。 如此,可以“不易中變易,變易中不易”,就可以“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從聯合國制定的各種憲法法規,到各國制訂的國法法律,到形形色色的這法那法,到宗法家法等等,法規越來越多,條目越來越細,可這世界越來越複雜,問題越來越多,實踐證明,唯有走上帝之道,才是人類走向理想社會的最簡潔有效的道路。

  孔子可以當小學老師,老子可以當中學老師,佛陀可以當大學老師,耶穌可以指導研究生,生命禪院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

  生命禪院沒有任何的規章制度,禪院草沒有任何的責任和義務,沒有一個發號施令的人或組織,但是,生命禪院就是和諧寧靜祥和穩定,禪院草個個積極奮發努力向上,禪院草之間親密無間願為對方割自己的肉,如果全球人類都如此,人類豈不進入了天堂?

  不要等到七老八十了,才“從心所欲不逾矩”,現在就開始,七八歲就開始。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