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到底有多難

萬民草

最近萬民草醉心於佛學典籍中,在鑽研佛經的同時,時刻不忘導遊哥哥的教誨:“走進佛教,走出佛教”,有了一些小感悟,與大家分享,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有人問:“成佛難不難?” 成佛很難很難很難很難,除非要有超級大的福報和機緣,這一口氣就說了四個難,成佛到底有多難? 所謂四難就是“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 由此可見成佛之路是難上加難。 很多佛子都知道四難的其然,卻不知道其所以然。 禪院草都是佛的種子當然要知道這其中的所以然。

1.人身難得。 這個最容易理解,佛用超越時空的智慧看透了六道輪迴,人道是中間道,只有從人道中才能跳出輪迴,也就是說只有人道才有跳出輪迴接通佛土的生門。 三惡道是肯定沒有指望的,天人的福報又太大,太舒服了以至於沒有修佛的動力,可是天人的福報是有漏福報,會有用完的一天。 就好像存在銀行里的錢,總有花完的一天,等福報用完了,又要到三惡道去受苦,就是通常所說的飛得越高摔得越狠。 所以說人身難得,得了人身可以修佛,可以把有漏福報變成無漏福報,好比把銀行的存款轉化成資本,並且讓其自我增值,生生不息。

2.中國難生。 在中國文化中,龍是聖物,是所有中華民族頂禮膜拜的偶像,而且所有的中國人都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驕傲自豪。 在談到人類起源的時候,我們知道有三大起源:金字塔起源,伊甸園起源,龍的起源。 中國人就是龍的起源,龍本來是極樂界的高級智慧生命,後來幻化成人結構,就是要找到回歸極樂界的天路。 這也就是問什麼一提到極樂世界,東方人立刻就有一種親切感,熟悉感的原因。

中華民族的大部分傳說都與龍有著密切的聯繫。 每一個中國人在認祖歸宗的時候,都會說自己是炎黃子孫。 這炎帝的來歷就與龍有關,炎帝就是遍嘗百草的神農氏,相傳是炎帝的母親和龍神交而孕後產下炎帝。 炎帝的孫就是蚩尤,是中國遠古的戰神,蚩尤還有眾多龍作為隨眾,誓死效忠蚩尤。 當然最後蚩尤死在黃帝的軒轅劍下,這有是另外一個故事了,為了不偏離主題,這裡就不展開。 炎帝和黃帝被中國人尊為祖先,都和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三皇五帝是中華文明的黃金時代,五帝中除了炎黃,還有堯舜禹。 大禹治水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大禹的誕生也和龍有關,鯂生禹,鯂是禹的父親,本身就是一條龍。 後來華夏文明的一次重要墮落,由黃金時代到白銀時代,又是龍在作祟:本來在黃金時代里,首領的接替是禪讓,可是到了禹的兒子啟這裡,啟就不幹了,所以啟就召喚了一條大龍,帶自己到九天盜取《九歌》為自己吟唱(這裡的九歌和屈原的《九歌》是兩碼事)。 啟又在龍的説明下,打敗所有反對派,建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朝。 還有所有中國的帝王都是用強調真龍天子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

中國文字裡有個成語形容女子長得漂亮,叫一笑傾城,這個讓周幽王一笑傾國的褒姒,又和龍有著密切關聯。 不僅是成語,中國的象形文字,怎麼看怎麼都是神族的語言。 就比如說這個“比”字,比是比較心,分別心,這是由兩個匕首的“匕”組成的,意思就是只要你一旦有比較心分別心,就等於是用了兩把匕首,一把插在對方心裡,一把插在自己心裡。

我們修行修鍊都要在“性”字上,下功夫。 儒家的孟子說要成就大事必須先動心忍性; 佛家就更直接,乾脆叫開悟就是明心見性; 就連在生活中讓我們體會到快樂的也是這個“性”。 為什麼「性」如此重要,「性」是什麼? 中文字就是好,見文出意,性就是生心的東西,就是無知無覺到有知有覺的基礎和根本。 就好比是自己的舌頭,本身沒有味道,當一有味覺刺激立刻就有反映。 當一碰到糖立刻生心:這是甜的; 一碰到醋也立刻生心:這是酸的。 在這裡舌頭就是感受味道的性,所以慧能祖師說“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

同理在來解一下“情”字。 不管是修行者還是普通人,都知道情關難過。 在《西遊記》里唐僧在女兒國把持不住,更何況是我們芸芸眾生。 為什麼天底下這個「情」字,就這麼難勘破? 其實「情」字本身就是答案:「情」不但在是生了心,還生了根; 不但生了根,而且還發了芽,成了心裡的那一抹綠,情根在心裡發了芽,你說難拔不難拔,叫人如何不以身相許? 那麼才能如何去「情」執? 溫馨提示:做到《金剛經》里的無我相,覺天下一切有情眾生,可以勘破放下“情”執,得無诤三昧,最終得到大自在。

類似的例子有很多很多,舉不勝舉,有心人可以自己細細琢磨。 也正是因為中華兒女是龍的傳人,所以自古中國也稱為“神州”。

佛法之所以傳到中國,並且在中土生根發芽,以至於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無數高僧大德,難道這一切都是是偶然? 為什麼玄奘法師要去西天取經? 為什麼達摩祖師要東渡傳法? 為什麼西方人對佛法就很難聽受讀誦,更何況是信受奉行了? “法不孤生,因緣而起”這一切都是必然。 龍族的子孫覺得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比太苦了,有強烈的“回家”願望,通俗的講就是“出離心”。 這時釋迦摩尼佛為所有龍子龍孫打開了一條從人間返回極樂的天路,試問那一個想「回家」的人不會歡欣鼓舞,佛法怎麼可能不在中華大地興盛?

3.佛法難聞。 不要以為投胎生成了中國人就萬事大吉了,如果不能聽聞佛法,龍的傳人墮落的速度可比其它種族快的多。 看看中華歷史的次次浩劫,就可以知道當時的神州落魄到今天這般田地是多麼讓人觸目驚心。 比較一下中西方的文化宗教,就可以知道「佛法難聞今已聞」是多麼殊勝的大福報。

先說自家的東方文化,由於大家有相同的文化背景,這裡只是略說。 佛法傳入中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在當時中國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時候,就是龍子龍孫在探索生命回歸的一種表現形式,最後儒家和道家勝出。 道家的主要基調是清虛無為,強調順應,是典型的出世法,從佛學的角度是修天乘,入非想非非想,是解脫。 儒家是以“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為主旋律,強調事功,是典型的世間法,從佛學的角度是慈悲。 儒道都是為佛學的引進打基礎的,佛學是上層建築,以自利利他為法門(這裡六度萬行全部省略); 當佛學進入中土,就可以正式看作究天人之際而把儒學道學打通,使中華文化行成了儒釋道一體的特殊結構,一時間星光燦爛。

再說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以基督文化為代表,是西方人精神和心靈的主流文化。 基督文化也傳到過中國,可惜得很,由於基因結構的差異和時代的局限,基督文化在中國的傳播非常不理想,太平天國和義和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基督文化在中國以前失敗的原因是; 以前沒有人能真正理解基督的真實涵義,這也就是“願解如來真實意”的難度。 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耶穌是西方人的世尊,他所做所為,所願所行,其實都不離佛法,如果耶穌不是在踐行上乘佛法,就不對了。 這裡不是危言聳聽,請看求證的過程:

在《地藏經》中,地藏菩薩問詢世尊,什麼善事功德利益最大? 世尊說看到孕婦下心含笑,使其安樂,功德最大。 請大家想一想,問什麼世尊這麼說? 我們都知道,聖瑪利亞是在馬槽裡產下耶穌的,如果有人能夠在這時讓聖瑪利亞舒服一點,安樂一點,這樣就和耶穌結下了大因緣,做這樣的功德主,意義大不大?

《聖經新約》記載:耶穌在誕生的時候,有東方的博士看到天空異象,特意來尋找聖人。 這些博士會不會是佛弟子? 《金剛經》有雲: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為什麼是五百年,不是四百年,也不是六百年? 還有為什麼佛在涅磐之前要再三囑咐迦葉和阿難,要住世五百年? 佛的時代是西元前500年和老子孔子是一個時代,耶穌是西元0年生,相差正好五百年。 巧合?

佛是30歲開悟然後弘法,耶穌也30歲開悟然後傳道。 又是巧合? 耶穌喜歡絕食靜坐,佛禪定時候也是靜坐不食,還是巧合嗎?

《馬太福音》里,富有的少年問耶穌誡命,耶穌說了不殺,不偷,不淫,不做偽證。 在《楞嚴經》里佛的的四種清淨明誨就是戒殺生,戒邪淫,戒偷盜,戒妄語。 一模一樣,還是巧合嗎?

最後,耶穌在十字架上成就,我們可不可以理解是佛學里的無生法忍。 和《金剛經》中的“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是不是異曲同工?

在《聖經》和佛經里有太多太多的證據和線索,這裡只是略舉例一二。 東西方文化是否在佛法這一點上交匯,請大家自己做評判。

成佛到底有多難(續) 上文粗淺地解釋了:人身難得,神州難生和佛法難聞; 現在輪到講善知識難遇了。

善知識就好比深夜裡的瞭望塔,在無比的黑暗中為菩提路指引著正確的方向,在信念動搖的時候護持正知正見,在筋疲力盡的時候加持繼續精進的勇氣。 借用佛經里的話說就是:如果沒有善知識説明,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如果有了善知識的引導,則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萬民草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倘若不是當初聽聞了導遊哥哥的一句“能量 結構 意識”,那麼萬民草絕對還在黑暗中摸索,哪裡還有機會在這裡妄談什麼成佛。

好,問題又來了,為什麼說善知識難遇? 善知識之所以難遇,其中有其內在和外在兩方面的原因。 先說外在原因,佛陀在兩千多年前就預言了末世,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末法時期。 在末法時期,能成就的人肯定比正法時期的時候少很多,想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善知識,說的悲觀一點,比中六合彩的概率還小。

再來看內因,五濁惡世裡的人,個個剛強難化,難調難附。 其中有人能發出離心就很難得了,能發菩提心的更是少之又少,能發阿羅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簡直就是鳳毛麟角。 就算發了菩提心,要是著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哪怕善知識站在自己面前,也是有眼無珠,失之交臂。 在這裡就舉個例子,彌勒菩薩是在賢劫里繼釋迦摩尼佛之後第五位成就正等正覺的如來,好像據《瑜伽師地論》記載,彌勒菩薩就在三十三天中的兜率天,好多天人嘴上狂喊,要跟著彌勒菩薩修學佛法,可是當彌勒菩薩就在眼前的時候,卻是兩眼茫然,根本不認識。 真實應了一句老話:無緣對面手難牽; 可能輪迴中最無奈的事莫過於此。 難怪佛陀在《楞嚴經》中會不禁感歎: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佛學最講究這個緣,那麼如何才能和善知識有緣呢? 在這裡還隱含了一難,就是自強不息最最難。 善知識是我們成佛的大助力,而自強不息才是成佛的根本力。 只有通過自強不息達到了一定境界以後,善知識才會自然顯現,這不就是常說的「花香蝶自來,心淨仙人至」嗎? 其實善知識也需要思想的碰撞所產生的火花,如果不是這樣,就不會有文殊師利菩薩和維摩詰居士的大鬥法,就更不會有流芳百世《維摩詰經》了。

為什麼萬民草總是一再強調要獨立思考,就是因為自強不息最難。 人都是有惰性的,當習慣了舒服的依靠后,再來培養獨立思考就很難了。 雖然獨立思考會讓人很辛苦很疲憊,可是這樣畢竟是成長, “若將天地常揣摩,妙理終有一日通”。 借此機會,萬民草就說說最近自己的揣摩所得,請多提寶貴意見。

萬民草最為喜悅的是「剛日誦經,柔日讀史」。。 在剛日,心態起伏較大,誦經可以讓心態平緩; 在柔日,心中死水微瀾,看史可以激發萬丈豪情。 唯有如此,方能剛柔並濟。 我們就來悟一悟經和史。

這經,自然是佛經。

什麼是如來? 如來者,諸法如義,如去如來,來去自如。 通俗一點說就是可以暢遊三界,隨意幻化。 好像還是不太明白,沒關係,我們用比喻。 古聖先賢都喜歡用水來做比喻,萬民草不才也用水的不同形態來打比方:

冰:五濁惡世里的眾生,我把他們比作冰,因為佛說他們剛強難化。 在《聖經》舊約出埃及記中,猶太人的神要使埃及法老心裡剛硬,就是要讓人心化做堅冰,冷酷無情。

水:當善男子善女人聽聞佛法發了出離心,菩提心之後; 人心隨著學佛的進步而變得越來越柔軟,意識也越來越有序,這大概就是《道德經》中所描述,“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境界。

汽:當學佛突破量變到質變的臨街點的時候,就是明心見性的那一刻,就是參破無始無明的那一刻,就是遍虛空盡法界的那一刻。

所謂暢遊三界,就是如來可以在冰 水 汽三態下自如變化,這其中的關鍵就能量的自由收放。 都說佛有穿越宇宙時空的大智慧,在中國的文字裡,宇代表空間,宙代表時間; 宇宙就是時間乘以空間,就是能量。 佛智慧從某種角度來看就是自如調動和使用能量的方法。

同理佛家常說的煩惱就是菩提,就很好解釋了。 化了冰的水是菩提,結了水的冰是煩惱,它們同源同質,只是形態不一而已。 所以《心經》有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在我們參禪悟道的時候,雖然表相千變萬化,可是本質原理是不變的,考驗的是我們應機投機的能力。

這史,是中國歷史。

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里,受影響最深的是諸子百家中的道家 儒家 法家 墨家; 這其中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又有不同。 這其中實際是一個迴圈,而且各自對應,很是有趣。 我們以人的一生,幼年 少年 中年 老年 晚年來作比喻。

老子代表幼年,在這個階段,清虛無為是在蓄勢,在為將來的成長打基礎,強調順應,就是所謂的“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墨子代表少年,在這個階段,樹立遠大的理想,不會計較個人得失,就是所謂的「鐵肩擔道義」。。

法家代表中年,在這個階段,建立事功,就要靠強有力的手段,要有揮動倚天劍和屠龍刀的能力。 所以才有「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彎弓抱怨」。

儒家代表老年,在這個階段,要維護之前建立的秩序,所以要講究溫良恭儉讓,提倡三綱五常。

莊子代表晚年,在這個階段,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帶著幾許唏噓和幾分無奈,作著蝴蝶的美夢,發著“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的感歎。

思想的演變猶如一個完整的人生歷程,從道家出發,在經歷了不同變化后,又回歸道家。 這有印證了佛學中的老話:「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佛門中最愛講覺悟,佛名大覺,阿羅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 那麼什麼是覺悟? 我們把覺悟拆開就可以知道,覺悟就是看見我的心,即覺者是心,是心自覺,心覺不二,乃稱正覺。 一句天地英雄本無主,讓萬民草大悟:能夠把握自我內心的人,才是真英雄; 能夠做到外不著相,內不生心的定,才是真禪定。 只有當自己通過自強不息睜開慧眼后,才會猛然發覺: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盡是法身。

最後用《易經》里的一句話來結束本文: 天行健,自強不息 地勢坤,厚德載物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