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禪院金錢觀引領我走向心靈的蛻變
戒鏡草
初入家園:金錢的割捨與隱痛 2023年4月21日,懷揣嚮往與期待,我踏上了前往生命禪院第二家園泰國分院的旅程。 到達泰國分院不久,我將49,000元奉獻給了這裡,只剩下了4,000元。 儘管已經奉獻了一筆錢,但我心中那份對金錢的執念卻依然未曾消散。 這種執念,不是對財富的渴望,而是那份悄然滋生的焦慮——當我還握著一絲自己的金錢時,我常常會忍不住去品嘗美食,或給自己添置衣物。 我開始刻意劃分哪些物品應該用家園的資金購買,哪些該用自己的儲蓄。 這種不安的計算讓我愈加焦慮,也讓我看清,我並未真正放下金錢的束縛。 100泰銖的觸動 一天,我負責接待一位英國男訪客。 在他應支付2100泰銖的食宿費用時,卻故意扣下100泰銖,並輕描淡寫地問我: “你還要這100泰銖嗎?” “你自己有新裙子穿嗎?” 這兩個問題,深深觸動了我的內心。 那一瞬間,我的思緒飄回了大專時期——在一個音樂書吧實習中,因為錢財的匱乏,我被老闆娘狠狠羞辱。 那種金錢壓迫下的無力感,至今未曾散去。 而如今,面對英國訪客的輕言輕語,我彷彿又回到了那個無助的自己。 我突然明白,儘管在生命禪院裡,我學習了“一無所有,擁有一切”的理念,但內心仍然深深被金錢捆綁。 為了消除那份折磨,我毫不猶豫地將銀行卡中剩餘的4,000元人民幣奉獻給了泰國分院。 那一刻,我的心有點痛,但也有一種釋然。 我想看看,如果真的一無所有,我會變成什麼樣? 掙扎與適應:依賴與不安 日子一天天過去,我真正進入了無錢的狀態。 那一年裡,所有物品的購買,均需通過家園的採購人員,而因人員暫時不足,院長親自負責採購,我的所有需求都需向他提出。 這種依賴讓我感到極為不適。 我已36歲,曾在世俗的世界里,無論需要什麼,只需掏錢便可得到。 而現在,我需要的一些物品卻需要開口跟別人提出,那種失去自由、被束縛的感覺,曾經讓我十分難受。 漸漸地,內心的叛逆開始積聚,終於在2024年9月,我因不滿院長的某些管理方式,在家園生活會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院長回應道,建議我所在的芒果園區域在工作、生活和財務上實現獨立管理。 導火索,卻僅僅是一床新床單。 那天,我渴望換一床自己喜歡的床單,儘管倉庫里有床單,但它並不符合我的心意。 出於攀比心理,我想買更好的床單,卻未能獲得院長的同意。 於是,一時衝動,我將錢包里僅剩的70元人民幣拿出來,要求院長必須幫我購買新的床單,還自以為自己已經做到了“一無所有”。 不料,這一行為卻引來了生命禪院的雪峰導遊的批評和教育。 通過這次事件,我終於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過度的虛榮和攀比讓我迷失了方向,也讓我忽視了自己的處境。 於是,我決定徹底清空零錢,不再保留任何私有財產,生活真正進入了“一無所有”的狀態。 幾天后,當我向家園財務人員申請30元到50元的話費時,財務人員立刻同意了我的請求,而我的內心竟湧上一種從未有過的感恩之情。 全新的體驗:一無所有的真正含義 在世俗世界里,我從未對一筆小小的開銷心存感激,但在第二家園裡,當我的需求被滿足時,那份感恩讓我深受觸動。 2024年12月,院長宣佈我所生活的芒果園財務獨立。 我原以為,這將是我自由的開始,卻沒想到,我再次感到一種意外的心理掙扎。 某天,我拿著1,000泰銖去修理手機,順便買了霜淇淋和午餐。 曾經的我,花錢如流水,毫不猶豫。 但那天,我站在霜淇淋店前,竟然猶豫了許久: “這個貴一點的霜淇淋,我真的需要嗎?” “這頓午餐,比平時貴一些,我該買嗎?” 我猛然發現,花錢竟然成了心理的重負! 後來,每當我買下一些稍微奢侈的物品時,內心竟會隱隱作痛。 我曾經毫不猶豫地享受消費的便利,而如今,消費成了一種深思熟慮的行為。 後來,我也向其他家園成員們請教他們是否也有類似的感受,特別是關於花錢的方面,沒想到收到的回答竟出奇一致,大致意思是:“我們都不會隨便花家園的錢,一旦超出需求,心中就會不安,仿彿有一個良心的審判官在提醒我們。 “ 這時,我才開始真正領悟到點金錢在家園裡的獨特運作方式。 它不再是慾望的推動者,而是變成了純粹的工具。 金錢的流轉變得透明與純淨,我開始意識到,金錢不再是生命的枷鎖,而是一種考驗,考驗我是否能夠真正超越自我,擺脫物欲的束縛。 真正的自由:精神的豐盈 這份覺悟讓我感到空前的自由與豐盈。 在生命禪院第二家園,我體會到一種純凈的生活,不再為物質所動搖。 過去,我以為擁有金錢就是擁有一切,而如今,我明白了真正的富足不在於佔有,而在於給予。 當金錢不再是生命的枷鎖,我的內心反而更加光輝。 沒有了攀比,沒有了奢華,取而代之的是簡樸與滿足。 即使是補丁衣物,也能展現出一種美感。 我開始學習不再被慾望所操控,而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刻。 正迴圈的秘密 在第二家園生活中,我發現,當大家學會知足和感恩時,生活便成了一個良性迴圈。 資源被珍惜,每一分奉獻都會轉化為更美好的未來。 我感受到,第二家園的發展,源自於每一位成員的勞動付出與內心修行,而不是無止境的物質積累。 他們曾經讓我疑惑——為何生命禪院的雪峰導遊,以及那些傾其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禪院草們,不僅未曾沉溺於奢華與享受,反而愈加節儉自持,勤勞耕耘? 為何他們不因奉獻之大而索取回報,反倒在修行的道路上愈發謹小慎微,如履薄冰? 或許,正因他們心懷大道,深知真正的富足並不在物質的堆砌,而在靈魂的昇華; 真正的圓滿,並非享受外物,而是內心的清澈與安然。 此時,我終於似乎明白點了雪峰導遊所說的“每個人的付出與獲得是對等的”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當我毫無保留地付出時,無論是金錢、體力還是腦力,回報遠遠超過了我的付出。 我不再追求奢華,而是在最簡單的生活中找到了無盡的滿足。 即使現在,財務已獨立,我仍然盡量避免接觸金錢,因為我知道,我不再依賴它來帶給我安全感。 我的財富,不再是世俗的金錢,而是內心的豐盈與平靜。 天國的門已然開啟 在泰國分院的近兩年時光里,我逐漸意識到——當我身無分文時,我並未感到貧窮,相反,我的心靈前所未有的豐盈。 當一切寄託於這片凈土、寄託於信仰、寄託於上帝時,我才真切地體會到了點耶穌基督以下話語中的深意: 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 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鏽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 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 ~馬太福音6:19-21 一個人不能侍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 你們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瑪門。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 生命不勝於飲食嗎? 身體不勝於衣裳嗎? 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里,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 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 何必為衣裳憂慮呢? 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 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 你們這小信的人哪! 野地里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神還給它這樣的裝飾,何況你們呢? 所以,不要憂慮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 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 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 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馬太福音6:24-34 在這裡,我的身體悄然蛻變,舊疾遠去,體重從沉重的190斤減至十四年前的130斤,仿彿重生般的輕盈。 我內心的陰霾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明朗的天空,喜悅與自由在每一寸呼吸間流轉。 幸福的光輝充盈在我的生活中,讓我更加感恩,學會了謙卑,也在純淨而富有靈性的情愛與性愛之美中,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歡愉——這份高雅而純粹的喜悅,遠超世俗的追逐與佔有。 有人曾問我:“你不害怕一無所有嗎? 你不擔憂未來嗎? ”如果是從前,我或許會恐懼,會緊握著僅剩的財富。 但如今,我的答案已是——不再恐懼,不再焦慮。 因為當我真正放下一切時,我才發現,家園才是我最真實的依靠。 我不再因物質的缺乏而動搖,不再因得失而困擾。 我會全身心地投入到這片凈土的建設中,因為在這裡,我已擁有了所有。 對於那些將金錢奉獻給生命禪院的人,我的看法是——他們並沒有失去什麼,反而積累了更深的福報。 有些人曾質疑我:“憑什麼他們要把辛苦賺來的財富送給我們? ”我明白,這些人並未真正走入這片淨土。 因為,在我看來,只有真正體驗過這份純凈、聖潔、高雅生活的人,才會理解,真正的富足,不在於佔有,而在於給予; 真正的自由,不在於擁有,而在於放下。 當我內心充盈,敬畏上帝,信任道的安排時,我才真正開始領悟到什麼是“無有而富足”。 正如生命禪院的雪峰導遊在《三十六道八卦陣 欲陣》中描述到: “人有八大欲:食慾、情(性)欲、享樂慾、物慾、名慾、生慾、佔有(控制)欲、出類拔萃欲,這八大欲構成了欲陣。 正常的需求不叫欲,凡所求超過正常需要就叫欲。 比如總想著吃可口好吃的,吃山珍海味,就叫食慾; 專門尋思著與某人建立情感關係,或整天思緒翻騰想著與不同異性發生性關係,而不是隨遇而安隨緣而化處理,就叫情(性)欲; 總期望遊山玩水遊戲玩耍或貪圖安逸就叫享樂慾; 整日奔波不停地勞作賺錢去購買房產地皮物資用具,就叫物欲; 挖空心思讓人說好想保持良好名聲就叫名欲; 為了健康不擇手段吃補藥吃營養品練功打坐醉生夢死,就叫生慾; 絞盡腦汁想佔有控制資源或他人或地位,就叫佔有欲; 搜索枯腸卧薪嘗膽以圖與眾不同求法術求神通讓人羨慕,就叫出類拔萃欲。 一旦陷進八大欲構成的欲陣,人的一生就是悲苦的一生,是沒有希望和美好未來的一生,是註定要痛苦的一生,是勞心勞力疲憊的一生,是不如意事常八九的一生,是享受不到開心、快樂、自由、幸福的一生,也是註定要在人間輪迴浮沉的一生。 如何逃出欲陣? 走上帝之道! 也就是遵從自然之道。 食物方面,隨遇而安,能吃飽肚子就行,不刻意追求口福而去恣殺牲禽。 情愛性愛方面,隨緣而化,不刻意去追求,也不刻意迴避。 享樂方面,隨機而作,量力而行,盡可能避免費神費力費錢財的高檔享樂。 物質追求方面,一切夠用即可,以簡單實用為主,不奢華,不過多擁有。 名聲方面,不企求流芳百世或貽羞萬年,花香蝶自來,自然而然,不過多考慮人們的評價和評說評議,自己守住良心道德,良心能安即可。 健康生死方面,生命交給上帝安排,人生交給道管理,不刻意在健康上下功夫,生死由命,既不貪生也不怕死。 佔有控制方面,擁有的越多苦惱越多,控制的越多越勞心,不如追求“一無所有,擁有一切”的境界,“行於是,止於是,造次於是,逍遙於是”。 出類拔萃方面,隨性而動,一切天生、天長、天罰、天滅,一切在道的安排和運行之中,不要過分地去追求,沒有一副好嗓子,想通過唱歌出類拔萃吃力不討好,只要盡情揮灑了自己的特長和性格就行了,何必要出類拔萃呢! 一旦逃出了欲陣,將海闊天空,無欲反能成其欲,無私反能成其私。 ” 身無分文,心安如海。 一次次放下,我反而得到了所有。 原來,天國並非遙不可及的彼岸,千年界、萬年界、極樂界也非虛幻的空談。 我終於開始明白,當我徹底擺脫物欲的束縛,當我學會知足、感恩與奉獻時,我已悄然踏入了天國的門檻。 對我而言,生命禪院第二家園不僅是一個集體的修道場,更是通往天國的中轉站,是一片人間淨土。 從此,我願繼續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去體驗更高層次的“一無所有,擁有一切”的境界。 我願全力以赴,只為積累真正的天國財寶。 這便是我想要分享的我體驗到的生命禪院第二家園的一個奇跡,也是我眼中,一個天國的程式。 2025年4月1日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