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渾沌原理的價值和意義(十三)
乾坤草
渾沌是一個明明白白的境界(續3)。
下面,我們從佛學、儒道、基督教等宗教、科學這四個方面的重點內容來驗證這個明明白白的境界,強化渾沌的宇宙景象。
首先來剖釋佛學,看看佛學的核心義理究竟在講什麼。
佛學的核心義理在於見性,明白真空妙有的道理,即宇宙是由佛性所生成的道理,這是最終的目的。 目的為一,方便有多門,我把佛學的內容按照其境界的高低分為三種學問,依次是心學、識學、性學。 心學以禪宗為代表,是佛學的心髓; 識學以唯識宗為代表,是佛學的核; 性學以密宗等性宗為代表,是佛學的肉。 其他的,如念佛、拜佛等燒高香的佛事,非學問,佛皮是也。
禪宗是佛陀的心印,以心傳心,以心印心,直指無上要義,讓學者立地明心見性。
這個要義就是直指心裡面的第一推動力----佛性,明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主觀與客觀園融無礙不可分的道理,色空不二,遍佈一切時空,覺悟“無我即我”的自性,獲得心靈解脫的大自在。
禪宗見性的案例記錄在《禪宗公案》中,體現了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撥活手段。 公案中沒有任何的理論說教,有的是如實的記錄了見性的禪機,每個公案都是一個見性的例子,讀公案真是人生的最大享受,意境妙不可言,語言妙趣橫生,超邏輯,絕地下風光無限,讀懂了一個公案,其他的公案也就明白了,是參禪見性的好資料。 另一個好資料是《壇經》,也是禪宗風格的文字記述。
當然,作為經典的佛學著作《金剛經》,是禪宗的必備經書。 但禪的意境不是在經書上,讀懂無字書才是最終的禪意,那是心靈的妙音。
“禪”是無字書,“識”就是有字書了,唐僧到印度取經取回來的,就是有字書,並創立了唯識宗。
唯識是佛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要義,宇宙的所有事物概括起來就是一個“識”字,一切唯心造。 從渾沌原理中我們知道,佛性是無意識的,只有佛性形成結構出現意識以後,宇宙才按照一層層的意識創造出來。 世尊拿在手中微笑的花朵,就是“識”的體現,花朵之所以能成為花朵,是其內部的識所決定的,用科學術語來說,是其內部的DNA決定的,存在於種子的核中,花朵一層層的開放,象徵宇宙通過意識一層層的創造,宇宙才成形成象,識是任何事物的根、任何事物的根都在其核中,所以說,識學是佛學的核。
從修行的角度而言,唯識是每個人必經的關卡,稱為“牢關”。 因為佛性是無知無識的,只是一性而已,修行肯定是從意識認識事物開始的,要見性,必須要依靠意識,這樣才有入處。 但如果靠意識在修來修去,不能“見”到意識中的“性”,是性驅動意識而非意識驅動性,終生在意識中打轉,則一生被意識所困住,故叫“牢關”。
無論是做任何學問,必然是通過意識來進行,否則無法做學問。 參禪也不例外,必然先從意識入手,否則如何參禪? 從用意識參禪到最終見性,是一個逐步意識有序化並最終捨棄意識,明白意識並使用意識的過程,我們常說的“見山是山”到最後的“見山還是山”的三重境界就是這個過程的高度概括。 總之,佛性是無法表達的,因為任何的表達都是“識”,佛性必須是通過“識”才能顯化出來,也只能是通過“識”才能見性。 而知道是否見性也必須要通過「識」表達出來,也必須要通過“識”才能得到印證。 達摩祖師傳禪來中國,起初並不是用《金剛經》來給弟子們印心的,而是用唯識學的寶典《楞伽經》來印心的,宇宙因識而生心,印心的必然是識,理使然也。
《禪宗公案》中,香岩禪師說:“去年貧未是貧,去年貧尚有立錐之地; 今年貧,立錐之地也無。 “,”立錐之地的貧“識見仍在,性未全露,立錐之地都沒了,一性圓明就出來了,因為佛性是沒有意識的。 沒有意識的可不是死的,不可落空,佛陀的法門給人有落空之嫌,後人稱為如來禪。 但經祖師們的發揚光大,它變得活活潑潑,佛性是活的,要不然如何使思維? 這個活的見地,後人就稱為祖師禪。
香岩禪師見性了,他見性了你如何知道? 他又如何能告訴你? 他不可能把佛性拿給你看,因為是佛性在推動識而不是識在推動佛性。 他能告訴你的,只能是識,識的背後就是佛性。 我們接受的,只能是他的識,也就是他所說的話。 他說的話,如果你見性了,你就聽得懂,否則,你也聽不懂。 六祖說,「佛性是無記憶空」,這是六祖所表達出來的識,表明佛性是無意識的,你接受的只能是六祖的識,這句話就成了你大腦接受的識,而不是佛性,因為佛性是無記憶空,而識是不空的。 六祖覺悟了自性並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這是六祖覺悟自性后從自性所表達出來的識,而不是自性本身。 同樣,《禪宗公案》有一句話叫“思量不思量”,翻譯成今語就是“某人在思考著如何才能不思考”。 這是一個悖論,我坐在草地上我一定就在思考嗎? 我不思考難道我就死了不成? 所以說,禪語是超邏輯的。
佛性是體,識就是用。 宇宙的本質是識,生命的本質也是識,物體與物體的不同是其內部的識不同,生命與生命的不同也是其內部的識不同。 我們眼睛看到的任何物體,究其根本就是一種資訊,而資訊就是識。 比如,文字就是一種資訊,一種編碼,本身就是識,只不過這些識是相對固定而已。 一個人,其身體的屬性就是識,比如他的基因結構,決定了它的形體相貌,他的家庭關係,出生地點、時間等等資訊就是他的識,沒有任何人的識是相同的,孿生子也不例外,要不然該如何區分呢? 除了身體的屬性外,真正決定一個人屬性的,是他的思維的識,我們真正認識一個人的內涵,是取決於他的思維,他的識見。 同樣,所有的動物植物都有它們的識,如果一隻狗發出貓的聲音並喜歡吃魚,你認為這是狗還是貓? 上帝創造萬物都是通過意識的機制,萬物繁衍,各從其類,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結構的穩定性,保證識的穩定性,才能形成一個明明朗朗的世界,要不然,你如何去識? 這刻是貓,那刻變成了蛇,所有的景物都變模糊了,識也就消失了,包括形成意識的機制也消失了,就會還原為一幅混沌的圖景。
所以,若問“我”是誰,我就是“識”。 每個人的識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才有“我”的存在,要不然別人怎麼認識我? 我又該如何識別我自己? 識可分為兩部分,一是物質的,比如姓名、相貌等固定資訊。 二是精神的,即意識的定性內容,比如此人很誠實,此人很貪財,此人很好色,此人城府很深,此人很敬業,某人喜歡什麼等等。 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活動上,人執著於自己的“識”,就認此識為“我”了,我思固我在,數學家看一切都是數,物理學家看一切都是理,每個人的識不同,表達的世界也不同,我們才能依識去識別人。 同樣,狗喜歡吃骨頭是狗的識,貓喜歡吃魚抓老鼠是貓的識,魚喜歡吃“魚餌”是魚的識,按照魚的識我們才能釣到魚。 某人貪色貪財什麼的,你才能去賄賂他,「釣到魚」為你服務。 同樣,水有識把水放進冰箱才能製成冰,把水煮開才能變成水蒸氣去蒸饅頭,我們對一切事物的認識和利用,都是利用其本身固有的識來進行的。
但是,「識」是「我」嗎? “識”有千千萬萬,那一“識”才是我呢? 也許你會說,“我就是我,管那麼多”,這句話就是一識,這一識當然不是你,頭腦中的識是不停在變化的,一識接一識,任何識都不是“我”。 但我們確實感到內里有一個「我」存在,那麼,這個“我”是“識”嗎? 只要說是“我”,“我”就成了“識”,而識是在不停的流轉,“我”也在不停的流轉,終生找我不見我。
“識”是場能與結構的運動邏輯產生的,所以任何“識”的背後是結構的驅動力,是性。 見性了才能找到真正的“我”,這個“我”就是佛性。 但佛性是赤裸裸的,沒有任何內容,沒有任何“識”,是“無我”,無我才是真正的我,永恆的我,宇宙統一場(自性)是不生不滅,萬載如斯的。 這就好比,用泥巴捏了許多的玩意,我們就有了這些玩意的“識”,當這些玩意又變回了泥巴,這些玩意的“識”就消失了,但不管有沒有玩意,泥巴是不變的。
但是,見性後這個真正的我又確確實實是“無我”的,因為它一無所有,只是一性而已,沒有任何的意識內涵。 “我”的出現是因為“識”出現了,所以,這個“識”就是我,沒有識確實沒有“我”。 見性後這個“識我”就與“無我”合為一體,“無我”必須要通過“識我”表現出來,“識”就是“我”,這與未見性前是一樣的,同一樣的身材相貌,依然要穿衣吃飯,見山依然是山,見水依然是水,識依舊是識,但此時“輕舟已過萬重山”了,按照禪語的說法,見性前的“識我”是“明珠蒙塵”,見性後的“識我”卻是“明珠放光”,獲得了心靈的真正自由,因為“我” 終於知道“我”了。
整個宇宙的構造就是一個識海,可以說什麼都是識,是由層層的結構和場能的運動所產生和維持,無論你到宇宙的任何角落,無論是任何的生命形態,神也好、佛也好、仙也好、人也好,都是生活在識中。 所以,唯識是一把解剖自己的手術刀,只要有“識”,無論是來自內部或外部,要親自去弄清楚識是如何來的,才能一步步認識到能量與結構的運行機制,最終才能認識到“識”的所以然,佛學叫“參疑情”。 比如,現在有了痛苦的識,就要去分析產生此識的來源,無非是舊有的識結和現實的能量、結構的不暢運行所導致的。 同樣,有了幸福的識,肯定是意識、結構、能量的運行順暢所產生的。 外部的識同樣如此,比如馬桶為什麼有自動滿水的識,通過結構和能量的邏輯運行分析就知道了。 電視為什麼具有接受信號產生活動圖像的識,通過對其電路的分析就可明白。 對一個國家的認識也這樣,必須要瞭解該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意識、結構、能量運行機制,才能稱得上符合現實的認識。 通過自己實事求是的分析識的產生機制,才能真正的認識到那些是對的,那些是錯的,對的對在那裡,錯的錯在那裡,才能最終形成對渾沌的切身認識,認識到只有符合意識、結構、能量的完整性運行機制才是宇宙中至善的行為,才能與道合一,與上帝的意識同頻共振,才能得到這個明明白白的境界。 這個境界也必須是「識」所獲得的識,要不然,靠什麼去獲得呢?
所以,識是佛學很重要的內容,稱為佛核名副其實。 但很可惜,佛學只是在描述識的內涵而沒有涉及到識的形成機制,所以對宇宙的起源也說不清楚,生命禪院補上這一課。
宇宙出現了上帝的意識,有了佛核,空中便開出了絢麗的花朵,宇宙創生了,不同的結構、不同的場能創生了,佛性這一性便化為萬性,每種結構就是每種性,萬性流動,性性不同,色色不同,味味不同,法法不同,變換精彩紛呈,演繹出宇宙的夢幻和美麗。
萬性是由意識“發育”而來,像花一樣,像身體一樣,由細胞核內的DNA發育出整個身體,肉出現了,所以說,性學是佛學的肉,稱為肉性。
內容太多,一篇文章寫不完了,下篇待續。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