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中華民族的信仰
雪峰
信仰,是植根於人心靈深處指導人思想、行為、話語的導航儀,是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生命觀、世界觀的座標系,是維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紐帶。
沒有信仰,人就活得盲目,活得不明不白,活得稀里糊塗,活得本末倒置,活得焦躁疲累。 沒有信仰,人很容易犯錯犯罪。
中華民族缺少一個根本的信仰,中華民族文化血液中的主要成分有五種,除儒釋道三種外,還有上古神傳文化,其中包括了《山海經》《易經》、陰陽五行學說、風水學、占卜學等,最後一種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即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雖然基督教文化和伊斯蘭教文化也有影響,但其影響尚未深入骨髓。
以上五種文化因素都難以讓我們樹立起一種具有普世價值觀且能長久不衰的信仰。
造福於中華民族造福於人類的信仰必須來源於哲學、科學、事實、邏輯、靈覺,或者說,這種具有普世價值觀的根本信仰必須同時滿足哲學、科學、事實、邏輯、靈覺的驗證,否則,那就不是正確的信仰,而是虛無主義或實用主義臨時抱的“佛腳”。
我們來看中華民族文化難以樹立起正確信仰的根由,首先看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鼻祖是孔子,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和“中庸”,這個學說里沒有道德,即沒有道和德,一個不講道德的學說從根本上缺乏樹立信仰的酵素。 此外,孔子從骨子裡瞧不起勞動人民,從《論語—子路篇》我們會發現,孔子把想學種莊稼種蔬菜技術的弟子樊遲駡為小人,並明確地說只要具備了“信”“義”“情”,老百姓就會來供養你,“焉用稼? “何必去學種莊稼種蔬菜的技術呢? 推而廣之,孔子是瞧不起學技術學科學的人的,這也是中華文化出不了諾貝爾獎的主要文化因素,僅此兩點,就足以告訴我們,儒家文化不具備樹立普世價值觀的信仰基礎。
佛學是違背人性和自然原理的學說,佛學沒有對宇宙、生命、人類起源的探討,只講緣起緣滅,卻找不到初因,只講未來,不重視現實,如果佛學成為信仰,那麼,生產力的發展將停步不前,科學技術將得不到發展,甚至人類的繁衍將成為問題。 在這裡要強調的一點是,釋迦牟尼的教誨是完全正確的,我從佛陀的教誨中找不到一點問題。
道家的學說是奇妙的,但那隻適用於具備了豐厚的物質財富且已超凡脫俗的人有用,對絕大多數的普通老百姓沒有實際的價值,不足於成為一個民族的信仰,更不足於樹立起具備普世價值的信仰。 此外,道是什麼? 道家,甚至老子,都講不清楚,也從來沒講清楚過。
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核心是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不承認創造論,只承認進化論,突出了“人定勝天”,無視大自然造化,雖然也講辯證法,但從來無視辯證觀,比如對立統一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告訴我們,矛盾的對立雙方共存於一個統一體中,比如生和死就是一個對立的矛盾,人這種生命是一個統一體,這種生命的統一體中包括了生和死這對矛盾, 生和死共同構成了人這種生命統一體,這就是說,人這種生命始終是生死相依的,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這就是說,地球上一個人生了,那就相應地這個人同時在另一個地方死了,看到一個人死了,那就說明這個人在另一個地方生了,如此,才叫生死相依,才叫有死必有生,這個生死才叫發生在同一個統一體(同一個人)中。 如果認為某個人死了,另外一個與這個人毫無牽連的人生了就叫生死相依,那這個生死就不是發生在同一個統一體(同一個人)中,而是把統一體割裂了,那麼,矛盾雙方共存於一個統一體的對立統一辯證法就坍塌了。 既然生死發生在同一個統一體中,我們不得不承認生命的生死輪迴,如果不承認生死輪迴,那麼,所謂的辯證法就是單極化的狡辯。 此外,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學說中研究得出人類社會的客觀發展規律最終將實現共產主義,但是,實現共產主義那只是一種規律或叫理想,而不是信仰,理想和信仰不是一回事。
至於中華文化中的神傳文化,僅以《山海經》中的「誇父追日」而論,我們就知道,誇父對宇宙沒有認識,他不知道是地球圍繞太陽轉,認為太陽在圍繞地球轉,所以要追上太陽,結果呢? 他能追上太陽嗎? 當然追不上,累死也追不上,那是缺乏科學精神的蠻幹,是盲目的“英雄氣概”。 由此可見,《山海經》中的智慧是缺乏科學性的,至於《易經》陰陽五行學說風水學占卜學等等,更缺乏科學上的可操作性,很容易導致迷信,很容易導致神神道道而迷惑大眾。
中華民族必須樹立起一種信仰,這個信仰必須具有普世法則,即,既有利於中華民族,也有利於世界其他各民族; 既適用於個體,也適用於全體; 既有崇高的理想意義,又有現實的價值和可操作性; 既能讓人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又能使人們每一天都活得有滋有味生活充滿了情趣,這種信仰只有一個目的,即創造世界和平,各民族和諧共處,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人人活得開心、快樂、自由、幸福。
中華民族能樹立起這樣一種信仰嗎?
能! 智慧偉大的中華民族一定能!
2014/11/2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