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院問答之《天啟篇》~7(什麼樣的人生最美好? )

禪院問答之《天啟篇》

人這個生命,如何才能防止腐爛發臭?

人這個生命體有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物質的肉體,另一部分是精神的靈體。 物質的肉體若不與外界空氣、水、能量等進行交換,必然會腐爛發臭而死亡; 精神的靈體若不與負宇宙上帝靈源接通,靈魂必然也會腐爛發臭而死亡。

 

什麼樣的人生最美好?

既然我們都是人,我想人生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做人。

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創造了我們人,必然是要我們做人的,而不是做鬼、做魔、做仙、做佛、做神的,如果我們放棄做人,把畢生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如何成仙、佛、神,我們肯定是與上帝的意願背道而行的。

只有先做好人,不辜負上帝的意願,我們才有希望在結束人生旅行的時候成仙成佛,這就象一個公司的老闆,他安排某人做一名科員,目的只是讓他精心做好本職工作,而不是讓他考慮如何當科長的,也只有先把本職工作做出色,才有機會被公司老闆提拔到科長位置上來。

上帝創造人的本意是讓人享受人生的,決不是為了讓人吃苦受罪的,因為對人而言,上帝就是愛,是大愛。

我不敬慕風雲人物、不敬慕能馳騁疆場的英雄、不敬慕被萬人仰慕的偉人、不敬慕由人而成的人間仙佛和神。 我只對那些平凡、淳樸、誠實、勤勞的人心生敬意,因為這些人的人生才符合做人之道。

那種放棄當下的人生享受,只專注於死後恩典的人生是逆道的,那種純粹教育人們受苦受罪才能獲得來生福祉的“道德說教”肯定會把人引向歧路,那種教人們不顧親人生死而專心練功,希圖煉出特異功能,光耀人間的做法值得懷疑,“這會不會是魔鬼的引誘? “那種大肆宣揚明星、成功人士、傑出科學家、傑出企業家、富翁、專家、帝王、偉人、英雄的做法必然會擾亂人心,使人們擠向獨木橋,忘記人生的本來意義。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生命禪院宣揚的最佳人生之路是平凡人生之路。

什麼才是人生的主次先後、輕重緩急?

人生的主次先後、輕重緩急應是這樣的:

人生最主要的事是敬畏上帝,敬畏上帝的主要體現是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如果我們視自然如可以任意糟蹋的附加物,視生命(包括鳥獸蟲魚樹木花草)如草芥,那麼,我們就是藐視上帝、褻瀆上帝,我們的人生就是邪惡的人生,是註定要絕滅的人生,我們不可能再有美好的前程。

人生最先要考慮和追求的是心靈的美麗,而不是金錢權勢名利美色的堆積,人的心靈不美,靈魂骯髒,他的人生勢必滑向地獄,他勢必與魔鬼做伴、與禽獸為伍,其人生必然是失敗的人生。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探求宇宙的奧秘和生命的真諦,上帝總是獎掖那些有靈性、有智慧的智者,給他們精神上美妙的享受,如果我們只把眼光局限在有限的時空中,甚至把眼光緊緊地盯在肉體慾望的滿足上,我們必然會迷失方向,最終使生命之水枯竭。

人生最急的事是如何使有靈性的生命反物質結構朝著向高層生命空間發展的方向演化,如何使人格昇華、靈性完美。 我們都不清楚明天會發生什麼,但肯定的一點是我們有什麼樣的生命結構,就會有什麼樣的生命結局,人生的一切都應該圍繞著這個中心來轉,否則,明天若死了,我們在人間擁有的一切東西就白白地喪失了,我們的一切奔波就付諸東流了,我們的所有努力就前功盡棄了,我們就白白地浪費了寶貴的人生。

最有價值的珍寶是什麼?

人人都想擁有珍寶,不論是稀世鑽石還是罕有美玉,不論是良師益友還是賢淑美女,皆因其內涵的價值,而引起人們的渴望和追求。

在一切的珍寶中,最有價值的是能使生命向高層生命空間延伸的真理--上帝的靈和人類淳樸善良的心。

珍寶隨處可求、處處隱現,為什麼我們就看不見、找不到?

因為我們有眼無珠。

1995年,我家第一次雇傭了一個女子,這位女子叫茹貝卡,三天就學會了做中國飯,經她收拾后的屋子,光鮮整潔,纖塵不染,有條有序,紋絲不亂,每天我和愛人下班回家,孩子放學歸來,她都站在門口迎接,問寒問暖,並隨手接過孩子的書包和我們購買的物品,就象我們是久別重逢的親人,進入餐廳,一桌談不上豐盛,但可口的飯菜總等著我們, 一天的勞累疲乏就在這溫馨祥和的氣氛中淡化消散了。 我當時的住處屋子外沒有花草,自從茹貝卡來后,不知她從哪兒弄來一些奇花異草,兩月後房前屋后鮮花盛開,一派錦繡。 可惜的是,我們不識珍寶,半年後由於搬遷,竟然把她給辭退了,更愚蠢的是,我們竟然丟掉了記有她家住處的紙條。

一塊罕有的美玉就這樣丟失了,每當想起茹貝卡,我和愛人長歎不已,追悔莫及,這樣美好的女子,再到哪兒尋乞? 我是個有眼無珠的人。

寶石就在眼前,卻不知珍惜,一旦離我們而去,再難尋跡。

一失足成千古恨,丟棄寶石心最疼,仰問蒼天誰之過? 有眼無珠莫怨貧。

有眼無珠不僅找不到寶石,即使得到了也必然會丟失,買椟還珠的故事就是因為那鄭國人眼中只有那裝潢華麗的木匣子,卻不識匣中的寶石而流下的千古憾事。

古人有愚蠢的,今人也有愚昧無知的。

常常碰到一些書呆子,他們的記憶能力不可謂不強,解辯能力也不能算弱,講起道理來引經據典,一套又一套,其文章也能上報刊雜誌、網站論壇,但看來看去,除了一些陳穀子爛芝麻外,讀不出一星半點智慧的火花。 自己沒有思想也就罷了,卻非要拿歷史來給發展的現實套枷鎖、定條框,言必傳統,語必正統,就象耶穌時代的文士和法利賽人,雖然耶穌講的是真理,但他們出口就是教條,裝出一副維護正統的架勢,極力阻撓真理的傳播,這些人就象那鄭國人一樣,感興趣的不是匣子中的寶石,而是那裝寶石的裝潢華麗的木匣子。

真正無價的寶石在人的心裡,若我們不善護心中的寶石,卻一味地追求外在裝潢華麗的木匣子,與買櫚還珠的鄭人何異?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