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院問答之《生命篇》~14(如何感覺到生命的靈光? )
禪院問答之《生命篇》
生命的靈光與色彩的體現程度是由什麼決定?
物質有光與色彩,反物質也有光與色彩,萬物皆有情,萬物皆有靈。
生命是有靈性的一種反物質結構,一切的光和色彩都是由其結構造成的。
生命體有靈光,非生命體也有靈光,生命體的靈光是自發的,非生命體的靈光體現的是靈源之光。
物質的光與色彩靠視覺體驗,反物質的光與色彩靠靈覺體驗。
生命力越強,色彩越濃,光芒越強烈; 生命力越弱,色彩越淡,光芒越微弱。
生命的靈光是有色彩的,這個色彩由其生命的反物質結構決定。
生命是有層次的,不同的生命層次體現相同的靈光卻表現不同的色彩。
靈光的強弱只體現生命體的盛衰,不體現生命體的品質,而靈光的色彩體現生命體的品質卻不體現生命體的強弱。
生命的靈光呈現的是什麼色彩? 人的肉眼能看到嗎?
人有渾人、俗人、凡人、賢人、仙人之分,仙人中包括了所謂的聖人、至人、真人,其實,仙人中也包括了妖和魔。 這種分類主要的不是根據生命體的外部特徵,而是根據生命體的內涵品質。 這就像鑽石、紅寶石、藍寶石、貓眼石、橄欖石、月光石、海藍寶石、電氣石、紫晶石等等一樣,都是石頭,但結構和品質不一樣。
人人都有靈光,渾人、俗人、凡人、賢人的靈光微弱,聖人、至人、真人、妖魔的靈光強茂。 普通人靈光的色彩平淡,非凡人靈光的色彩濃厚。
一般來講,普通大眾的靈光只是光芒微弱的白色,一團霧氣那樣,賢人呈現微弱的彩色,且色彩常常變化不定,隨著結構的完美和品質的純淨,生命體的靈光逐漸顯示固定的色彩,聖人、至人、真人呈現的是紅光黃光紫光,妖類呈現藍光綠光,魔類呈現黑光,佛(包括天仙)呈現七色光芒。
因為靈光屬於反物質,所以靠眼睛是看不見的,必須具備佛眼才能看見。
一般來講,祥瑞之光屬天堂生命品質,灰暗之光屬地獄生命品質。
生命的靈光可以靠感覺來判斷?
雖然我們看不見靈光及其色彩,但可以感覺。 在待人接物時,在讀他人文章時,若感覺清新、開朗、明麗、賞心、溫暖、愉悅、振奮、安全,那麼,這個人的靈光是祥瑞的; 若感覺難受、壓抑、沉重、灰心、煩躁、消極、沉悶、不安,那麼,這個人的靈光是灰暗的。
如何使生命的靈光呈現祥瑞之光?
要使自己生命的靈光呈現祥瑞之光,必須要讓生命的反物質結構完美,越完美,越祥瑞,完美的程度自己可以感覺,若我們的意識是有序明澈的,彩色光就會顯露出來,若意識是混亂的,就呈現不出光采來。 這個道理從普通鐵和磁鐵的性質得到啟發,普通鐵體現不出極性來,而磁鐵卻體現出了極性,二者的差異在於一個的分子排列是無序的,另一個的分子排列是有序的。
如何感覺到生命的靈光?
當然也可以從環境中獲得啟發,我們隨便進入幾個商店,有些商店乾淨整潔,亮麗明快,進入其中感覺舒暢; 有些商店雜亂無章,灰暗陰沉,進入其中頓覺壓抑難受。 人生命的反物質結構就像商店一樣,有人的生命結構就像青山綠水,眼光明媚; 有的人的生命結構就像窮山惡水,乖戾莫名,所以,不同的結構呈現不同的靈光和色彩。
我們抬頭仰望,只見藍天白雲,卻看不見其中蘊藏著無限的自然風光,這是因為我們的靈覺視力太弱,意識沒有進入反物質世界。 站在戈壁灘或沙漠中,放眼望去,我們能看到什麼? 絕大多數的人看到的就是遼闊的荒漠,而有些人能看見地表上面熱流湧動的壯觀景象,有些人甚至能看見海市蜃樓景觀。
長期專注某個事物或現象,會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願人人都有祥瑞的靈光,願人人都能看到彩色的靈光。
生命有生死嗎?
生命本身不存在生死的問題,只存在轉化問題,所謂生死,那是一種假像,那只是把生命載體的生存消亡當成了生命的生存消亡。 說生命誕生了,死亡了,這是對生命的一種誤解。
人們由於不瞭解生命的全部真相,不瞭解生命的長度,所以就以自己有限的所見來對生命下定義,這是錯誤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發夕死的菌不知一天的情景,春生秋死的蟪蛄根本不知道全年季節的變換,你看那翩翩起舞的蝴蝶,徜徉於花草叢中,他們始終不知道有冬天,人,由於看不到過去,看不到未來,所以, 總以自己這短暫的一生來衡量生命的深度和廣度。
朝菌說生命沒有黑夜,我們作何感想? 蟪蛄說生命沒有春秋,我們作何感想? 人說生命沒有前世來世,我們作何感想?
人們常常談生死,說某某生了,某某死了,其實,那只是生命的載體——肉體的生長衰亡,而不是生命生了,或死了。
生命的生死觀新定義?
生命本身不存在生死,但為了與傳統生死觀接軌,我將如此定義。
凡人間的人,向下層生命空間轉化,就叫死。
凡人間的人,依舊輪回到人間,就叫半死不活。
凡人間的人,向高層生命空間演化,就叫生。
更明確點說,人向動植物層、陰間、冰凍層、火煉層等轉化,就說這個人死了; 人依舊輪回到人間,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其生命的一半是死的,一半是活的; 人向天國千年界、萬年界、極樂界及其仙島群島洲演化了,就說這個人生了。
生死由誰來選擇?
是死、是半死不活、是生,由每個人自己選擇。 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到,有些人正走向死亡,有些人正在迷途中轉悠,而有些人正在走向新生。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