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無不為

逸仙草整理分享

成佛的人有三大標誌:一、見了如來; 二、達無為狀態; 三、心無所住。 也就是說,不論是誰,只要具備了這三項條件,就成佛了,就是佛了。 無為就是一切順應自然,按照客觀規律運行,任憑潮起潮落,花開花落,寒暑往來,陰晴圓缺,無憂無慮,無思無想。 有為就是充分發揮和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慾望和所求,用自己的意志來改變周圍的一切,使之按照自己的意願變化轉移。 “無為”只是一種狀態,精確點說就是一種“零態”。 大家玩過小孩子玩的「積木」吧? 一堆積木可以拼裝出房子、車輛、橋樑等許多造型來,如果拼裝成房子,那這堆積木就永遠是房子,要想再用這堆積木拼裝車輛,就必須把房子拆掉,就是讓積木“歸零”,歸於無用的狀態,只有使積木歸於無用的“零態”,它才有多種用途,這叫“無為而無不為。 “ 歸於無為”零態“,是為了轉化,昇華,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更多作用,但是,如果始終處於無為”零態“,那就沒用了,就像花卉,如果永遠不生長不開花,就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了,所以,要有所為,要伸展綠葉,要開花,要結果。 上帝之道是“無為而無不為”之道。 目錄 無為和有為的含義及區別 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有所為有所不為 有所不為有所為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無為和有為的含義及區別 無為是天道,有為是人道。 無為就是一切順應自然,按照客觀規律運行,任憑潮起潮落,花開花落,寒暑往來,陰晴圓缺,無憂無慮,無思無想,“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遠離顛倒夢想,心無掛礙,心無恐怖,心無所住,無私無欲,隨遇而安、隨緣而化、隨性而動、隨機而作。 有為就是充分發揮和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慾望和所求,用自己的意志來改變周圍的一切,使之按照自己的意願變化轉移。 無為是海洋,有為是浪花。 釋迦牟尼佛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區別。 “有為,就是普通大眾,就是芸芸眾生; 無為,就是聖賢。 人之賢愚用是否無為有為來衡量區別,聖賢是無為的,愚癡者是有為的。 故《道德經》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 上帝之道是”無為而無不為“之道,走上帝之道者必須進入無為狀態,我已經解說過上帝之道的八大特徵,在上帝的道面前,人的一切有為不值一談,唯有融入道,我們才能得道,才能與道合一。 幹嘛要與道合一? 因為唯有與道合一我們才能永生,才能成天仙,才能處理萬緣遊刃有餘,才能智慧頓出逍遙於大千世界。 實際上,與道合一了,我們就等於與上帝合為一體了,如此,上帝的智慧就是我們的智慧,如此,就進入了極樂世界。 人只要有私心,人只要擁有什麼或想擁有什麼,人只要心有掛礙,心有所住,心有貪欲,心有掛慮,必然有為,必然成不了聖人成不了仙佛。 一個人,只要心在婚姻家庭中,心在宗教、政黨、國家中,只要還擁有著什麼想法,只要有血緣上的親人,只要有財產、有地位、有名譽,只要為吃穿住行生老病死發愁,只要有所求、有所依、有所盼、有所怕、有所擔憂、有所焦慮,那麼,你必然是一個有為者,你的一切言行都是有為的,而不是無為的。 什麼都沒有了,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什麼都沒有了,才能到達天堂這個自由世界。 一無所有才能擁有一切,越無私越能成其私,擁有的越多不僅苦惱越多,且越遠離天堂,越無為越能無不為。 我(雪峰)為什麼要創辦生命綠洲且要求你們爭取進入生命綠洲,因為只有在生命綠洲你們才能逐漸進入無為狀態,在世俗間,你們不僅理解不了什麼是無為,就是理解了也達不到無為的狀態,在世俗間你們只能有為。 我為你們鋪就了一條通往天國的順暢大道,你們只要按照我導遊的路線圖走,前程似錦,妙不可言。 記住:「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什麼是無為法? 首先我們看什麼是有為法。 凡以自己的意識對客觀世界進行描述界定並以此作為自己行為和思想的準則的想法和做法就是有為法。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有為法是夢幻泡影,是朝露,是閃電,它曇花一現,瞬息萬變,所以,用有限的人生去追求瞬息萬變的曇花一現猶如在追求夢幻泡影,最終一場空。 大慈大悲的佛為了避免我們陷入夢幻泡影,最後告訴我們他什麼也沒說,什麼法也沒講,他所說的只是過河的筏子,他的話只是我們從一個境界進入另一個境界的橋樑。 佛要我們去哪裡? 他要我們進入無為法中,他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那麼,到底什麼是無為法呢?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這就是無為法。 只要法可取,可說,它就不是無為法,而是有為法。 真正的大師是解放人的心靈的,而不是給人套枷鎖的,一切聖賢品質的優劣在於看他為眾生的心靈鏟除了多少藩籬,解除了多少桎梏,也就是說所有的聖賢都是相互有差別的,這個差別在於看他們在無為法道行上的深淺。 佛在靈山法會上講來講去,最終覺得怎麼講都無法完美,所以靈機一動,發明瞭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一切的講法,都是開啟靈覺的方便法門,與其給瞎子講解大千世界的奇妙絢麗,不如直接治好瞎子的眼睛,讓他自己直接去看。 耶穌也說,若我們的眼睛是明亮的,我們的內心也是明亮的,若我們的眼睛是昏暗的,我們的內心也是昏暗的。 老子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語在我與老子的對話中有所修正。 )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等等,可以說整部《道德經》就是專門講無為法的。 六祖慧能認識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無生滅、無動搖、生萬法。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一切聖賢其境界不同,造成差別的主要根源在於對無為法的認識和引用。 教導人做好人對嗎? 難說。 所以生命禪院既不教人做好人,也不教人做壞人,抱一為天下式。 教導人不吃肉、不淫欲對嗎? 難說。 教導人吃肉、淫欲對嗎? 難說。 不可說。 桑田草曾經總結過一句話:對不執著的執著也是一種執著。 奧妙就在其中。 無相思維是對無為法的最好註解,一切聖賢的差別將取決於所達到的無相思維的境界。 有所為有所不為 人無論多麼愚昧無知,但內心也有一桿稱,人也許能得意於一時,但無法得意於萬世,我們或許能騙人於一事,但無法騙人於萬事,不論是總統,還是一個牧羊人,一定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我們或許能逃得脫人類的懲罰,但無論如何,我們逃不脫道法的懲罰。 每一個人,尤其是手中擁有權利的人,能有機會撈取好處的人,正在風光被人讚頌的人,正在竊笑他人愚昧的人,一定要適可而止,有所不為。 作為生命禪院院士,更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時時如走鋼絲,如履薄冰,對我們不懂的事只能三默其口,不是冷漠,而是冷靜,生產不出精品不要緊,起碼不製造垃圾; 維護不了安定祥和的局面不要緊,但起碼不製造混亂; 幫不了人不要緊,起碼不傷害人。 作為生命禪院,也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生命禪院是人類精神和心靈的家園,在精神和心靈領域我們當有所為,但在政治、行政、市場、體制等方面我們不為,因為除了精神和心靈領域,其餘領域我們是白癡,我們無知,即使說有知,我們也不能把好事佔盡,總得留出一大片領域讓他人自由往來, 各領風騷。 天下萬事萬物都必須有節制,地球也只能乖乖地在引力範圍內運行,一旦超脫了運行軌跡,自身就無法再繼續生存,不論是虎豹豺狼,還是羚羊大象,不論是老鼠蟑螂,還是麻雀昆蟲,只能在一定的範圍內活動,超越了活動的範圍,必然要引來滅頂之災。 有所不為有所為 “無為”只是一種狀態,精確點說就是一種“零態”。 大家玩過小孩子玩的「積木」吧? 一堆積木可以拼裝出房子、車輛、橋樑等許多造型來,如果拼裝成房子,那這堆積木就永遠是房子,要想再用這堆積木拼裝車輛,就必須把房子拆掉,就是讓積木“歸零”,歸於無用的狀態,只有使積木歸於無用的“零態”,它才有多種用途,這叫“無為而無不為。 “ 歸於無為”零態“,是為了轉化,昇華,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更多作用,但是,如果始終處於無為”零態“,那就沒用了,就像花卉,如果永遠不生長不開花,就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了,所以,要有所為,要伸展綠葉,要開花,要結果。 假如這個世界上有一個隱世高人,不論他多麼“高”,只要他永遠不發揮作用,那麼,他跟石頭沒有多大區別,甚至不如石頭。 有所不為,是要隨遇而安,順著道走,順著規律法則順水推舟,不要人為地抵抗,不要參與破壞大自然,傷害生命,損害社會,損傷他人的事。 但是,該做的事必須做,該享受的權利必須享受,該做的事不做,該享受的不去享受,一味地用“無為”“零態”麻醉自己。 找藉口不為,那就走到另一個極端了,就錯了,就成沒用的廢物了。 常年生活在辛巴威,有一個深刻體會,有些家庭的院落,花卉蔥茏,草坪翠綠,乾淨整潔,進入其中,令人賞心悅目,舒適愜意,而有些家庭,亂糟糟的,草亂長,也不修剪,樹木東倒西歪,花卉橫七豎八,給人雜亂無章之感。 從中我們可以感悟出一個大道理,這就是,上帝天仙們給我們創造了必須的生存條件,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或使用這些條件,就靠每個人自己的有為了,如果我們任其家園周圍的草木自然生長,那麼,我們就無法獲得一個井然有序條理分明賞心悅目的環境。 要想使自己的環境美麗,要想生活在非常舒適愜意的環境中,我們必須要讓草長在我們需要生長的地方,要常常修剪它們,要想一年四季看到花卉的芬芳,那就自己動手采擷花籽,將花籽花種種植到我們需要它們生長的地方。 如果我們不動手,不管理,那麼,我們就消極地對待了上帝和天仙們給我們創造的條件。 我們就是懶惰的人,是不會讓上帝喜悅的人。 所以,該做的事還得做,不能說我無為了、我“歸零”了而消極地對待人生。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為無為是說離開習慣思維進而反常思維,走出人群獨劈異徑; 大眾種西瓜,我就種南瓜; 你們往北走,我就往南走; 你們讀經,我就彈琴; 眾人務實,我就務虛; 想大眾不願想的事,做大眾不願做的事; 大眾順流而下,我就逆流而上; 我所為的,就是大眾不為的。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為無為的另一層含義是讓自己處於渾沌狀態,保持空靈狀態,丟棄自己的經驗和智慧,凡事不依賴自己頭腦的思索加工,讓一切自然順道,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寵辱不驚,視死如歸; 事來心現,事去心空,把一切交給道安排,我自逍遙自在; 不求生,不求死,不求榮,不求枯; 隨遇而安,隨緣而化,隨性而動,隨機而做; “上善若水”“處眾人之所惡”,善萬物而不爭。 事無事是說從事大眾不願從事的事,從事大眾從來沒有做的事; 大眾搞運動,我就求寂靜; 大眾急功近利,我就恬淡虛無; 你們進城,我去鄉下; 你們追求通天計,我唱小夜曲; 你們斤斤計較於物質利益,我專營精神建設賠本生意; 大眾為家、為黨、為國、為教,我什麼都不為; 大眾縱情於山水,我愉悅於心靈; 大眾存身,我卻外其身; 大眾蜂擁於經堂汲汲於長生不老,我逍遙於田園享受當下的快樂寧靜; 大眾上學求知識,我求開啟靈覺演繹生命奧秘; 你們讀書,我讀天地人; 大眾求輝煌顯達的人生之路,我只走通向極樂世界的生命之道。 味無味的意思是說去品味體驗淡中真味,感應宇宙盈虛消息,從平淡無奇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察覺出奇異來,總結出規律來,獲得上天的啟示不是靠味道很濃的大智慧,不是靠聖賢的教誨和宗教經典; 不是聽別人怎麼講,而是靜靜地品味體驗平凡無奇的事物和現象給自己的啟悟; 一切的高深學問必須從自己身上求得驗證,他人把夢境說得如何天花亂墜,也只能是他人的體驗; 自己要獲得夢中見聞,只有自己進入夢境; 真理是靠自己品味體驗的,不是靠語言文字或某些形式的; 要吃出水果真正的天然味道,不能給水果加糖放鹽。 品味在大眾眼裡沒有味道的事物和事理,就是味無味的意義所在。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