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縱容

雪峰

有一種包容無異於縱容,我這裡就專門談這一種等於縱容的包容。

我昨天一下子退出了三個微信群,退出的原因是此三個群裡的語言不文明,其中兩個群裡一位叫“瘋子王”的人,張口閉口就是“操你媽的逼”,其餘低俗粗陋的話語俯拾皆是,像這類畜生不如的東西好多人還讚其有見識有智慧,還要包容,無奈受不了群裡的烏煙瘴氣而退出。

“瘋子王”之所以大行其粗言穢語之道,是因為他發現人們都能包容他的野蠻行徑,於是他借瘋發瘋,裝瘋賣傻,借瘋發飆,可以上咒蒼天,下罵任何人,用語之惡劣之低俗之污穢之肮髒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如此卑鄙不知廉恥之人大家還要包容,還有人為其唱讚歌,這純粹就是放縱邪惡,修行修鍊之人放縱邪惡到如此之地步,還要與其同流合污,同台裸奔, 可見修行修鍊界已墮落到何種程度。

當邪惡佔據話語平臺,道德墮落到無以復加之地,誰也別怨誰,怨就怨我們對假惡醜太包容了,這個包容就是縱容,是我們每一個人對醜惡行徑和醜惡話語的縱容才導致了醜行的招搖過市泛濫成災。

包容指在同一屬性下的個性差異性的相互不干涉,比如各種花卉是同一屬性,在同一屬性下,牡丹需要包容帶刺的玫瑰,菊花需要包容寒天綻放的臘梅,常年盛開的三角梅需要包容花期只有幾個小時的曇花。 再比如真、善、美、愛、信、誠、平、和相互當包容,因為都是同一屬性。

當事物的性質截然不同的時候,是不能包容的,包容=縱容。 真善美是不能包容假惡醜的,太陽是不能包容黑暗的,火是不能包容水的,優美的環境是不能包容垃圾的。

試想,在飯桌上有八道菜,有人端上來一碟狗屎,請問,你包容嗎?

中華民族以含垢忍辱為美好品德,這種價值觀是有問題的。

修煉界講包容,以示自己胸懷博大,情懷高尚,這是多麼地虛偽。 儒釋道教義都強調包容,所以中國人特能包容,但真是因為大家都能包容,才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忍辱特性,這種忍辱特性使人心裡窩火,但嘴上不說,行為上不敢制止和反抗,都是“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君子”風格,長此以往,人都活得憋屈,但又無處發洩,最後只能忍氣吞聲,以“包容”心理來安慰自己。

在中國,排隊加塞現象常常發生,因為中國人善於包容,我在辛巴威生活過十幾年,這個國家的商業區、工業區、生活區是完全分開的,白天在城市上班的上班族下班以後需要坐班車回家,每天排隊等候坐車的人很多很多,但從來很少有排隊加塞現象發生,為什麼如此? 因為人們對加塞者不包容,所以想加塞是不可能的。 有一次,我在一個地方排隊交電費和水費,突然有一位黑人小夥沒有排隊走到了窗戶跟前,後面幾位白人老太太馬上不幹了,不僅嚷嚷著,還有一位老太太直接上前把那個黑小夥拽到了後面,人家就是不包容加塞現象,正因為大家都不包容,所以總體上是秩序井然。

加拿大一位市長扇下屬一耳光後下屬報警,員警隨機趕到將市長戴上手銬帶到警局,當晚關押在一間沒有窗戶,沒有床鋪,沒有被褥,沒有便池的囚室里,上廁所還要敲門喊報告,第二天上午九點,員警再給其戴上手銬,又增加了腳鏈,塞進鐵皮囚車,直達地方法院。 法官判其到醫院做精神鑒定,看其實施暴力是否有精神問題,並判其任何時候不得與被打的下屬見面,若一旦偶遇,必須立即無條件保持200米以上的距離,如果違反,將被視為“藐視法庭罪”。

回家后,市長只好辭職。 三個月後法院的最終判決是:一、終身不得帶刀具,不得擁有槍支彈藥。 二、一年內每月需向社區犯罪預防機構報告自己的狀況,離開駐地外出辦事和回到駐地,都必須向該社區犯罪預防機構請假和銷假。

不要說市長扇下屬一個耳光中國人會包容,即便是一個地痞流氓把人打一頓,中國人大都也會包容,真是因為這種包容,犯罪者才膽大妄為恣意行兇,這都是包容導致的。

這種無理性無底線的縱容式包容處處可見,在家庭里,熊孩子一不高興就躺在地上哭鬧,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不僅不及時訓導,還要哄。 學校里有些學生欺負其他學生,老師和校長也包容。 夫妻之間常常鬧彆扭鬧矛盾,相互包容就更多了。 網路上微信群裡對那些出言不遜侮辱人格的人大都包容,久而久之,整個社會包容成風,於是,犯罪現象就甚囂塵上了。

生命禪院創建的生命綠洲里為什麼大家行為高尚一切井然有序? 原因在於對錯誤的言行絕不包容,不要說打架罵人的行為絕不包容,吃喝嫖賭抽的現象絕不包容,就連任何浪費食物和財物的現象也絕不包容,誰要吃完飯碗里留下點食物決不允許,不要說留下點,碗里剩幾粒米都不允許,誰敢隨便扔垃圾你試試看,誰敢對女性性騷擾你試試看,誰敢私藏公用物品你試試看,誰敢偷窺他人隱私你試試看,誰敢好逸惡勞貪圖享樂你試試看, 一旦告誡再犯,一律逐出家園。

有人「教導」我,說「你要多包容,要接納一切」,我當即回答:「我又不是垃圾桶和垃圾坑,怎能包容和接納一切? ”

有人把那些出言污穢常常“操你媽的逼”的畜生不如的東西尊稱為“高人”“大師”,價值觀顛倒到如此地步,難怪中華大地上“高人”“大師”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了,也是撅起了。

2021-01-21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