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自己的認知邊界

雪峰

認知邊界猶如圍牆,既保護了自己,又限制了自己。 如果生活過的安逸舒適,千萬不要走出自己的認知邊界,就在自己的圍牆內活到老死,那也算是一種不錯的人生。 如果在自己的圍牆內活得窩囊,活得憋屈,活得艱難,活得悲憤,該推倒圍牆,走出圍牆。

走出圍牆,即自己的認知邊界,首要的一條,就是承認自己錯了,一旦認為自己是對的,那麼,永遠走不出圍牆。

這個世界的苦難,都是認為自己對的人們製造的。

這個世界上,凡是受苦受難受罪的人們,大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人們。

所以,當你認為自己對時,你已經錯了,因為你已經給自己製造了認知邊界,給自己製造了圍牆,自己製造了關押自己的牢房。

比如中國老百姓幾千年來都期盼著明君出現拯救自己,眼下期盼著「東方聖人」出現拯救自己,這就是一種認知邊界,不突破這種認知邊界,就永遠走不出牢房,不考慮從法理和程式上解決問題,總是盼著明君和“東方聖人”來拯救自己,不僅愚昧,還無知。

“改變不了國家,就移民。” 這是印度人認知邊界的一大突破,當今有3200萬印度人放棄了自己的印度身份成了其他國家的公民,這些放棄了出生國籍成了其他國家公民的印度人生活得如何? 現任英國首相蘇納克是印度裔,在美國,許多如微軟,谷歌等大型科技企業的高管印度裔佔了很大一部分,1993年,我在非洲辛巴威發現,各城市幾乎一半的商店都是印度人開的,先後去南非、莫三比克、安哥拉、衣索比亞、博茨瓦納、坦尚尼亞等地,也發現有大量的印度人在經商,2016年,去太平洋島國斐濟和瓦努阿圖,又發現好多商店都是印度人開的, 2017年來加拿大,去了幾個不同的城市住賓館,結果發現所住賓館的老闆和員工幾乎是印度人,去沃爾瑪超市,發現主管和大部分員工都是印度人,就連我隔壁的加油站也是印度人在管理。 如果這些散居海外的印度人不走出自己的認知邊界一直留在國內,不會有如此成就的,而認知邊界的突破給他們帶來了機會,帶來了財富,帶來了遼闊的生活疆域,也給他們的子孫帶來了美好未來。

在我們的認知中,親人就是有血緣關係的人,沒有血緣上的關係,就不是親人,如此以來,我們一生就只有幾位親人,如果打破這個認知邊界,把凡是與自己親近親密的人都視為親人,且不以地域和種族劃分,不以身份和地位劃分,我們會發現,此生可以有許許多多的親人,只有幾位親人和人和有許許多多親人的人生是截然不同的,只有幾位親人, 我們的格局和境界及生活的範圍就受到了限制,而親人越多,我們的格局和境界就越大越闊,我們活動的範圍就越加寬廣。 我身邊就有幾位原先的陌生人,因為我把他們當親人對待,所以我同樣獲得了他們幾位如親人般的照顧和協助,比自己的親生兒女還管用,還實用。

“學校畢業找工作做”和“學校畢業就創業”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認知,如果父母只是有想讓孩子學校畢業後能找一個好工作的認知邊界,那麼,孩子不論是在技校、專科學校、大學學習期間,所關注的資訊和學習的內容就圍繞著如何找工作而旋轉,如果父母的認知是想讓孩子學校畢業就創業,那麼,孩子在學校學習期間所關注的資訊和學習內容就完全是針對創業而進行的, 創業者大都重視實戰性的東西,而找工作的人比較重視形式性的東西,兩者久而久之將會形成巨大的差異,對人生和生活的體驗和感受也完全不一樣,當然生活的品位也不一樣。

“沒錢辦不成事”是一部分人的認知邊界,有了這個認知,一輩子所思所想所行都會圍繞著錢運行,久而久之,思想上和行為上難免帶有一股俗氣,給人一種鄙陋感,他就會忽視甚至藐視情、性、理、法、道、靈這方面的恩典。

其實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認知邊界里,比如覺得人死如燈滅,有了這種認知,就永遠找不到天堂的門。 我們很難想像有些人為什麼要選擇自殺,其實自殺是因為在他們的認知邊界里已經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和機會,他們已經萬念俱灰走投無路,在此關鍵時刻若能跳出認知邊界,就會發現“他爺爺滴,人生的路寬廣的很。 ”

走出認知邊界,是一個遼闊的世界。

2023-07-13

Last updated